[实用新型]拉丝机排线驱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1014228.6 | 申请日: | 2018-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8357500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11 |
发明(设计)人: | 张伟旗;董忠伟;吴德晶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铜业集团铜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C1/12 | 分类号: | B21C1/12 |
代理公司: | 南昌赣专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6129 | 代理人: | 张文宣 |
地址: | 335400 ***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排线机 齿轮 排线 永磁同步电机 杆槽 一端连接 传动杆 衔接杆 驱动装置 纵向贯穿 活动杆 拉丝机 本实用新型 输出端连接 电机烧坏 排线机构 中空结构 上端 弹簧 卡线 卡住 电机 把手 穿过 贯穿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拉丝机排线驱动装置,包括排线机,所述排线机为中空结构,所述排线机上表面右边连接有永磁同步电机,所述排线机上表面且在永磁同步电机正下方贯穿有第一杆槽,所述永磁同步电机输出端连接有第一传动杆,且第一传动杆穿过第一杆槽至排线机内,所述排线机上表面且在永磁同步电机右边纵向贯穿有第二杆槽,所述第二杆槽纵向贯穿有衔接杆,所述衔接杆在排线机外的一端连接有把手,所述衔接杆在排线机内的一端连接有活动杆,所述活动杆上端连接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传动杆在排线机内的一端连接有第二齿轮,当排线机构受到卡线时,弹簧可使第一齿轮离开第二齿轮,有效避免了第一齿轮卡住电机,防止电机烧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驱动领域,具体为拉丝机排线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有色加工行业普遍采用铜细线拉丝机。其排线工作原理通常是依靠微型电机通过减速器变速后,带动输出轴运转,再通过平皮带带动排线装置运行来实现拉丝机排线之目的。若排线机构出现轻微磨损或存在间隙等问题时,排线电机易被卡住,电机一旦被卡住,极易被烧坏,导致整台设备无法正常运行。所以,当排线机构发生卡线之类的情况时,要使电机不受卡线影响,仍能继续正常工作,不会对整台设备造成影响,且设备故障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拉丝机排线驱动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拉丝机排线驱动装置,包括排线机,所述排线机为中空结构,所述排线机上表面右边连接有永磁同步电机,所述排线机上表面且在永磁同步电机正下方贯穿有第一杆槽,所述永磁同步电机输出端连接有第一传动杆,且第一传动杆穿过第一杆槽至排线机内,所述排线机上表面且在永磁同步电机右边纵向贯穿有第二杆槽,所述第二杆槽纵向贯穿有衔接杆,所述衔接杆在排线机外的一端连接有把手,所述衔接杆在排线机内的一端连接有活动杆,所述活动杆上端连接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传动杆在排线机内的一端连接有第二齿轮,且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啮合,所述排线机内右侧壁中间连接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中间纵向贯穿连接有轴承,所述轴承内环纵向贯穿连接有第二传动杆,且第二传动杆顶端与活动杆套接,所述第二传动杆在活动杆内的一端与活动杆的内顶端之间连接有弹簧,所述第二传动杆在活动杆内的一段侧边开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内镶嵌有限位球,所述第二传动杆侧边开有推杆槽,且推杆槽与限位槽相互贯通,所述推杆槽套接有推杆,且推杆与限位球连接,所述推杆远离限位球的一端连接有加重球,所述排线机上表面左端纵向贯穿有第三杆槽,所述第三杆槽纵向贯穿有第三传动杆,所述第二传动杆底端连接有皮带,且第三传动杆底端也连接有同一根皮带。
优选的,所述活动杆内槽为方形,所述第二传动杆在活动杆内的一段也为方形。
优选的,整个装置在静止状态下,弹簧的弹力使第一齿轮在第二齿轮下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当排线机构受到卡线时,弹簧可使第一齿轮离开第二齿轮,有效避免了第一齿轮卡住电机,防止电机烧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A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排线机、2永磁同步电机、21第一传动杆、22第一杆槽、3第一齿轮、31第二齿轮、4活动杆、41第二传动杆、42弹簧、5限位球、51限位槽、6推杆、61推杆槽、62加重球、7衔接杆、71第二杆槽、72把手、8固定块、81轴承、9皮带、91第三传动杆、92第三杆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铜业集团铜材有限公司,未经江西铜业集团铜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01422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卧式拉丝机多级拉线机构
- 下一篇:异形铜管绕装结构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