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受电弓自动充电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20887544.8 | 申请日: | 2018-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8760447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19 |
发明(设计)人: | 许锦智;高原;罗文科;谢雄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兴智能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53/16 | 分类号: | B60L53/16;B60L53/35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红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14 | 代理人: | 王贤义 |
地址: | 519040 广东省珠海市金***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旋转器 受电弓 自动充电系统 本实用新型 控制器 受电弓装置 车身主体 支撑杆 传感器 台架 智能化操作 车载系统 顶部设置 控制模块 台架位置 充电机 充电台 电连接 排查 电机 停车 应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受电弓自动充电系统,旨在提供一种使用方便、智能化操作、排查故障效率高、受电弓与充电台架能够完整接触、易于停车及使用安全的受电弓自动充电系统。本实用新型包括车身主体、顶充车载系统模块、VCU控制模块、顶充台架、旋转器控制器及受电弓传感器,顶充台架上设置有充电机及车辆顶充控制器,车身主体的顶部设置有受电弓装置及顶充台架位置传感器,受电弓装置包括受电弓电机、支撑杆、第一旋转器和第二旋转器及受电弓,第一旋转器与支撑杆之间还设置有第三旋转器,第一旋转器、第二旋转器及第三旋转器均与旋转器控制器相电连接。本实用新型应用于一种受电弓自动充电系统的技术领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受电弓自动充电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运营的纯电动公交车使用的受电弓充电系统,存在如下问题:
1、带受电弓的纯电动公交车在进入狭窄的停车位时,会经常出现车辆刮碰的现象,导致车体受损,同时地上画出的停车标示线会因为车轮长时间的行驶导致看不清楚,导致司机判断车位置十分困难。
2、带受电弓的纯电动公交车进入停车位时,要通过车内监控视频来判断受电弓与充电台架的位置,车辆停车时经常会超出预定画好的停车标示线,使得车辆停车时车辆不正,导致受电弓与充电台架的接触也不完整,严重影响受电弓与充电台架的寿命,而且停车也不美观。
3、带受电弓的纯电动公交车进入充电台架场地时,需要判断停车位置的同时,还需要查看受电弓及充电台架的位置,位置对好后还要手动进入充电的流程,充完电时还要手动关闭受电弓的下降开关,把受电弓下降下来。
4、带受电弓的纯电动公交车的远程充电模块与电池管理系统、充电台架控制器、以及车载顶充显示器三个系统形成局域网,当车辆在充电时发生紧急情况时,充电台架控制器无法掌控除电池信息以外的其他信息,需要停止充电的同时还需要手动停止,存在安全风险,完全不满足现有的安全需求。
5、带受电弓的纯电动公交车在受电弓在不使用的情况下基本裸露,受电弓要接受日晒雨淋,还有垃圾树叶灰尘等等的物体接触,存在安全风险问题,影响受电弓的寿命,当有异物阻挡还会影响到正常的使用,导致受电弓不能正常充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使用方便、智能化操作、排查故障效率高、受电弓与充电台架能够完整接触、易于停车及使用安全的受电弓自动充电系统。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包括顶充车载系统模块、VCU控制模块、顶充台架、旋转器控制器及若干个受电弓传感器,所述顶充台架上设置有充电机及车辆顶充控制器,车身主体的顶部设置有受电弓装置及若干个顶充台架位置传感器,所述受电弓装置包括设置在车身主体上的受电弓电机、设置在所述受电弓电机上的支撑杆、分别设置在所述支撑杆上的第一旋转器和第二旋转器及设置在所述第一旋转器和所述第二旋转器上的受电弓,所述第一旋转器与所述支撑杆之间还设置有第三旋转器,所述第一旋转器、所述第二旋转器及所述第三旋转器均与所述旋转器控制器相电连接,所述受电弓传感器、所述顶充车载系统模块、所述顶充台架位置传感器及所述旋转器控制器均与所述VCU控制模块电连接。
进一步,所述的受电弓自动充电系统还包括AI智能语音识别器,所述充电机、所述车辆顶充控制器、所述受电弓及所述VCU控制模块均与所述AI智能语音识别器电连接。
进一步,所述的受电弓自动充电系统还包括电机控制器及整车控制器,所述电机控制器与所述充电机相电连接,所述整车控制器与车身主体相电连接,所述电机控制器及所述整车控制器均与VCU控制模块电连接。
进一步,所述的受电弓自动充电系统还包括BMS模块、顶充WIFI控制器,所述BMS模块包括充电继电器,所述BMS模块与所述VCU控制模块相电连接,所述充电机、所述顶充车载系统模块、所述车辆顶充控制器均与所述顶充WIFI控制器电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兴智能汽车有限公司,未经中兴智能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88754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充电口连接结构
- 下一篇:一种电动汽车充电枪的壳体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