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串联补偿器有效
申请号: | 201820809465.5 | 申请日: | 2018-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8707318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05 |
发明(设计)人: | 黄如海;张宝顺;潘磊;董云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南京南瑞继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3/16 | 分类号: | H02J3/16;H02J3/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110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换流器 串联补偿器 分支电路 交流侧 本实用新型 功率单元 变压器 并联连接开关 直流侧电压 负极接口 故障电流 接口连接 接入线路 绕组串联 侧接口 电抗器 连接点 串联 | ||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串联补偿器,至少包括换流器、变压器、开关。换流器具有直流侧接口、交流侧接口和六个结构相同的分支电路。每一分支电路由两种不同类型的功率单元、一个电抗器串联而成,两个分支电路一端之间的连接点为所述交流侧接口,另一端分别作为为直流侧正、负极接口。变压器第一侧绕组与所述换流器的交流侧接口连接,第二侧绕组串联接入线路,第二侧绕组的两端并联连接开关。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串联补偿器通过换流器采用两种不同的功率单元的方式,有效降低了直流侧电压以及直流侧故障时的故障电流。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力系统中电力电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串联补偿器。
背景技术
电力系统迅速发展,随着负荷不断增长、网架结构日益复杂、新能源大规模接入,潮流分布不均、电压支撑能力不足、短路电流过大、机电振荡等问题往往相互交织,给电网运行控制带来新的挑战。由于输电走廊的饱和以及电网公司的商业化操作,依靠建设新的输电线路来增加输电容量将会越来越困难。FACTS 指采用电力电子设备和其它静态控制器来提高系统可控性和功率输送能力的交流输电系统,为解决以上问题提供了方案。
对于采用模块化多电平电压源换流器的静止同步串联补偿器SSSC、统一潮流控制器UPFC以及线间潮流控制器IPFC等具有串联补偿与和移相控制等功能的补偿器,可以优化调节系统潮流,但采用的功率单元由于其二极管的续流效应,不能依靠自身快速控制实现直流故障自清除,且严重故障会影响设备的安全,因此需要一种在优化系统潮流的同时,可以在保证串入线路的交流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减小直流电压与故障发生时的电流,又能更安全可靠抑制直流侧故障电流的补偿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串联补偿器,具有串联补偿和移相控制等功能,并可快速控制输电线路的有功与无功功率,且直流侧电压以及直流侧故障时的故障电流较低。并且结合变压器结构的特殊性,配置开关,提高串联补偿器的可靠性。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串联补偿器,至少包括换流器、变压器、开关;其中:
所述换流器由六个分支电路构成;分支电路A的第一端和分支电路B的第一端连接,连接点为交流侧接口A;分支电路C的第一端和分支电路D的第一端连接,连接点为交流侧接口B;分支电路E的第一端和分支电路F的第一端连接,连接点为交流侧接口C;分支电路A的第二端与分支电路C的第二端、分支电路 E的第二端连接,连接点作为直流侧正极接口;分支电路B的第二端与分支电路 D的第二端、分支电路F的第二端连接,连接点作为直流侧负极接口;
所述变压器为三相变压器,至少包括两侧绕组,第一侧绕组与所述换流器的交流侧接口连接,第二侧绕组串联接入线路;所述第二侧绕组的两端与所述开关并联连接;
所述分支电路的组成方案采用方案一或者方案二:
方案一:所述分支电路由功率单元组合和电抗器串联连接构成;所述分支电路A、C、E中,所述电抗器的第一端作为所述分支电路的第一端,电抗器的第二端与功率单元组合的输出端A连接,功率单元组合的输出端B作为所述分支电路的第二端;所述分支电路B、D、F中,所述电抗器的第一端作为所述分支电路的第一端,电抗器的第二端与功率单元组合的输出端B连接,功率单元组合的输出端A作为所述分支电路的第二端。
方案二:所述分支电路由功率单元组合和电抗器串联连接构成;所述分支电路A、C、E中,所述功率单元组合的输出端A作为所述分支电路的第一端,功率单元组合的输出端B与所述电抗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抗器的第二端作为所述分支电路的第二端;所述分支电路B、D、F中,功率单元组合的输出端B为所述分支电路的第一端,功率单元组合的输出端A与所述电抗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抗器的第二端作为所述分支电路的第二端;
所述功率单元组合由第一种功率单元与第二种功率单元串联连接构成,或者全部由第二种功率单元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南京南瑞继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南京南瑞继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80946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微机消谐装置
- 下一篇:一种分布式的储能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