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水冷电缆冷却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20734862.0 | 申请日: | 2018-05-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8271633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21 |
发明(设计)人: | 潘刘峰;刘吉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阴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7/42 | 分类号: | H01B7/4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济纬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429 | 代理人: | 赵海波;孙燕波 |
地址: | 214429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环形密封板 内环 冷却系统 水冷电缆 冷却水 冷却水流通孔 本实用新型 冷却水流道 冷却水流速 断面中心 多段曲率 封闭曲线 环内表面 冷却效率 曲率方向 使用寿命 流通孔 内外环 散热 水压 法向 弧线 空腔 沉积 焊接 电缆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冷电缆冷却系统,包括内环、外环和环形密封板,上述内环外表面与外环内表面形成的空腔为冷却水流道,上述环形密封板分别焊接于内外环端部,上述环形密封板设置有冷却水流通孔,冷却水进出上述流通孔实现电缆散热;上述内环与外环法向断面中心封闭曲线均由一段或多段曲率连续且曲率方向一致的弧线依次围成,其能减少冷却水中杂质的沉积,冷却水流速快,水压小,冷却效率高,使用寿命更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冷电缆,尤其涉及一种水冷电缆的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冶炼设备设备逐渐向大型化发展,因而水冷电缆成了大功率熔炼和冶炼设备的重要连接部分。目前水冷电缆通常由电极、导线、外护套管三部分组成,外护套管一般为胶管类柔性材料,其能实现空间连续环绕,具有较大的使用便捷性。然而,在及其恶劣的使用条件下,上述胶管类柔性水冷电缆存在胶管老化、因振动引起的一场磨损、冷却效率低等缺点。因而在上述恶劣使用条件下,企业通常使用金属材料作为水冷电缆的外护套管。
现有技术在设计水冷电缆外护套管时,为了制作与固定方便,通常将水冷套内、外环截面形状设置为带倒角或圆角的方形或矩形。由于冷却水通常会含有冷却水循环系统内剥落的铁锈等杂志,其会部分沉积于上述方形或矩形冷截面冷却套内,尤其是冷却套内、外环的拐角部分,当沉积达到一定厚度后冷却水流动截面积减小,这不但降低了系统的冷却效果,还导致冷却系统水压上升,更有甚者,会一起冷却系统组件破裂或局部渗漏,影响后续作业质量。
由此可知,水冷电缆水冷套内、外环截面形状很重要,如何设置一种合理的内外环截面形状是保证电缆水冷效率的关键。同时,由于水冷套内、外环将承受较高的水压,因而内、外环的材料选择与内、外环壁厚壁厚选择也比较重要,其不但影响水冷电缆的冷却效率还影响水冷系统的制作成本。
因此,开发一种新型水冷电缆冷却系统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思考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普通水冷电缆冷却系统中因杂质沉积引起冷却水流动截面积减小,冷却水流速降低,系统局部水压过高等缺点提出一种新型水冷电缆冷却系统。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水冷电缆冷却系统,包括内环、外环和环形密封板,上述内环外表面与外环内表面形成的空腔为冷却水流道,上述环形密封板分别焊接于内外环端部,上述环形密封板设置有冷却水流通孔,冷却水进出上述流通孔实现电缆散热;上述内环与外环法向断面中心封闭曲线均由一段或多段曲率连续的弧线依次围成,其能减少冷却水中杂质的沉积。
优选地,上述内环外表面与外环内表面形成的冷却水流道在冷却水流动方向上的任一法向断面面积均相等,即上述内、外环任一法向断面的中心封闭曲线间距处处相等,其保证了冷却水流道截面无突变,冷却水流动阻力较小,流速较快,冷却水中杂质不易沉积。
进一步地,上述内、外环法向断面中心封闭曲线任一点的曲率方向均一致,内环外表面与外环内表面形成冷却水流道平坦光顺,冷却水流动阻力小,进一步减小了冷却水杂质沉积。
优选地,上述内、外环法向断面封闭曲线均由一段或多段曲率连续的弧线依次围成,若上述内外环法向断面封闭曲线均由一段曲率相同或多段曲率变化较小的的弧线依次围成,上述内、外环易发生滚动,那么上述内、外环需额外增加固定装置。若上述内、外环法向断面封闭曲线中弧线曲率变化范围较大,上述内、外环不易发生滚动,则上述内、外环无需外增固定装置。
具体地,为使上述内、外环无需外增固定装置,内、外环法向断面封闭曲线中弧线的最小曲率值为最大曲率值的范围为5~2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阴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未经江阴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73486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