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散热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20523231.4 | 申请日: | 2018-04-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8111526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16 |
发明(设计)人: | 宦臣茂;张凌峰;张洪彬;闵敏;杨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联腾动力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10 | 分类号: | H01M2/10;H01M10/613;H01M10/625;H01M10/6557;H01M10/6568;H01M10/65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100 四川省成都市经***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冷却水管 电池芯 电池组 纯电动汽车 动力电池 散热系统 填充材料 装配腔 壳体 内层 双层空心结构 本实用新型 末端开孔 蛇形盘绕 温度过高 出水口 进水口 内外层 点位 填充 温差 中和 外围 封闭 保证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散热系统,包括壳体、电池芯装配腔、冷却水管、填充材料,壳体为立方体,电池芯装配腔为圆柱形,冷却水管设置于电池芯的空隙中,且从中心电池组向外围电池组蛇形盘绕,冷却水管为双层空心结构,进水口与出水口分别位于起始端的内层和外层,冷却水管末端内层设末端开孔,末端外层封闭,所述填充材料填充于冷却水管与电池芯之间的空隙中。由于冷却水管内外层之间水温相互中和,使得整条冷却水管各点位之间的温差较小,避免了冷却水管后端温度过高的问题,保证了各电池芯之间温度的一致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动力电池散热系统,尤其涉及一种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散热系统。
背景技术
新能源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组是电动汽车唯一的核心动力来源,为保证汽车续航里程,在提高单体电芯电量的同时,在车辆的有限空间内,会尽可能多的将电池芯通过并联、串联方式形成电池组系统。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电池组热量的累积会引起各个电池芯之间的温度差异从而影响电池单体的一致性,工作或存放温度过高或过低都将影响电池组使用性能、安全性和使用寿命。目前,电池组的冷却有风冷和液冷两种方式。风冷式由于以低温空气为介质,在不同的流道下利用热对流散热,对电池温度的一致性控制较差。液冷主要有沉浸式和间隙式两种方式,沉浸式虽然可以利用液体介质的导热系数高、热容量大的特点使电池组快速冷却,但必须采取有效的绝缘措施,如果绝缘措施不当将引起短路等安全风险。间隙式中各个散热水管是单独的水流,存在进水口与出水口温差较大,导致电池芯上冷下热或下冷上热问题,给电池使用和安全到来一定风险。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有必要开发一种可避免绝缘不当引起短路风险,散热效果好,冷却时电池温差小,且冷却水管与电池芯之间摩擦小的电池散热系统,从而提高电池组的使用性能,延长其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基于上述背景,目的在于解决现有电池散热系统容易造成短路,散热效果不好,电池温度一致性差的问题,提出一种新的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散热系统。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散热系统,包括壳体、电池芯装配腔、冷却水管、填充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为立方体,所述电池芯装配腔为圆柱形,并与电池芯大小一致,所述冷却水管设置于每四个相邻电池芯的空隙中,并与电池芯平行,且从中心电池组向外围电池组蛇形盘绕,所述冷却水管起始端位于中心电池组位置,冷却水管末端位于外围电池组位置,所述冷却水管为双层空心结构,起始端内层设进水口,起始端外层设出水口,冷却水管末端内层设末端开孔,冷却水管末端外层封闭,所述填充材料填充于冷却水管与电池芯之间的空隙中。
进一步地,所述冷却水管外层截面为异形,所述异形由四条弧边连接而成,每条弧边与相邻电池芯的外形相匹配,所述冷却水管内层截面为圆形。
进一步地,所述填充材料为导热树脂。
由于采用了上述结构,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冷却水管采用双层结构,且进水口与出水口设置于水管的同一端,冷却水从一端的内层进入,到达另一端时,从内层的开孔进入外层,到达外层封闭端后从外层往回流,由于内外层之间水温相互中和,使得整条冷却水管各点位之间的温差较小,避免了冷却水管后端温度过高的问题,保证了各电池芯之间温度的一致性。
2、冷却水管外层截面与电池芯外形相匹配,与电池芯侧壁更贴合,增大了冷却水管与电池芯之间的传热面积,传热效果更好。
3、冷却水管设计为从电池组内层到外层排布的排布方式,且进水端位于电池组内层,解决了内层电池芯散热困难的问题。
4、用导热树脂作为冷却水管与电池芯之间的填充材料,该材料既可以提高散热效率,保证热均匀性,同时也用于冷却水管与电池芯之间的定位,以保证电池箱冷却系统的强度、电气绝缘度,并减少冷却水管与电池芯之间的摩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联腾动力控制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成都联腾动力控制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52323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