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硅钢片下模顶料块提升组件有效
申请号: | 201820492783.3 | 申请日: | 2018-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8321916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04 |
发明(设计)人: | 罗德利;沈徐钧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舵玛电机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45/04 | 分类号: | B21D45/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1507 上海市金山***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运动杆 通孔 硅钢片 顶料块 平台压 驱动缸 半圆形柱体 提升组件 中心设置 夹持块 输出轴 正方体 下模 本实用新型 输出轴连接 尼龙套筒 前后方向 竖向布置 依次设置 异型结构 固定端 拐角处 运动端 长边 短边 向内 取出 合格率 侧面 加工 | ||
一种硅钢片下模顶料块提升组件,平台压块为异型结构,平台压块的上部为竖向布置的圆柱体,圆柱体的中心设置有驱动缸C的输出轴;平台压块的下部为T形块,T形块的上部为正方体,正方体的侧面中心设置有沿着前后方向布置的通孔B,T形块的下部为半圆形柱体,半圆形柱体的轴心设置有沿着左右方向布置的通孔C;通孔B和通孔C向内均依次设置有尼龙套筒、L型运动杆,L型运动杆的拐角处均为圆弧,L型运动杆的短边端均设置有运动端夹持块;L型运动杆的长边端与驱动缸的输出轴连接;驱动缸的输出轴上分别设置有固定端夹持块。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在方便地取出顶料块的同时提高了硅钢片加工的精度及合格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硅钢片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硅钢片下模顶料块提升组件。
背景技术
目前,硅钢片模具经过上模冲压后,硅钢片位于顶料块的顶面,顶料块由于冲压的工艺及安全要求,顶料块位于下模内圈的台阶面上,顶料块顶面与下模顶面的距离较大,硅钢片在沉台内取出困难;如果采用工具撬出来,会对硅钢片的加工精度及合格率造成影响,无法满足生产的要求,因此必须要先设法取出顶料块再取硅钢片。如何在方便地取出硅钢片的同时提高硅钢片的加工精度及合格率,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要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硅钢片下模顶料块提升组件,包括支架、平台压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架底部设置有支架底板,支架底板为环形板,环形板上设置有四个绕圆周均布的支撑杆,支撑杆均为倒置的不等边U型结构;
平台压块为异型结构,平台压块的上部为竖向布置的圆柱体,圆柱体的中心设置有螺孔,螺孔内设置有驱动缸C的输出轴;平台压块的下部为T形块,T形块的上部为正方体,正方体的四个角上均设置有圆弧形凸台,每个圆弧形凸台的中心均设置有通孔A,正方体的侧面中心设置有沿着前后方向布置的通孔B,T形块的下部为半圆形柱体,半圆形柱体沿着左右方向布置,半圆形柱体的轴心设置有沿着左右方向布置的通孔C;
支撑杆不等边U型结构的短边均安装在平台压块的通孔A内,不等边U型结构的短边穿过通孔A的部分通过圆形螺母固定;
通孔B和通孔C向内均依次设置有尼龙套筒、L型运动杆,L型运动杆的拐角处均为圆弧,L型运动杆的短边端均设置有运动端夹持块;
通孔B内L型运动杆A的长边端与驱动缸B的输出轴连接,通孔C内L型运动杆B的长边端与驱动缸A的输出轴连接;驱动缸A的输出轴、驱动缸B的输出轴上分别设置有固定端夹持块。
所述的运动端夹持块与固定端夹持块之间的间距能在驱动缸的带动下调整。
所述的运动端夹持块与顶料块的接触面上均设置有若干竖向布置的横纹A。
所述的固定端夹持块与顶料块的接触面上均设置有若干竖向布置的横纹B。
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在方便地取出顶料块的同时提高了硅钢片加工的精度及合格率,推广应用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支架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平台压块结构示意图。
图中:1.支架;2.驱动缸A;3.驱动缸B;4.驱动缸C;5.平台压块;6.运动端夹持块;7.固定端夹持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舵玛电机有限公司,未经上海舵玛电机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49278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压力机冲压起模机构
- 下一篇:一种硅钢片下模顶料块提升组件的平台压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