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农作物秸秆修复土壤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630133.1 | 申请日: | 2018-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759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26 |
发明(设计)人: | 孙翔;沈培发;唐玉根;刘传伟;聂成成;周凤英;石金金;鄢永恒;张席;王晓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蓝鼎环保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9C1/00 | 分类号: | B09C1/00;B09C1/08 |
代理公司: | 合肥市上嘉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25 | 代理人: | 郭华俊 |
地址: | 232200 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区科***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秸秆 修复土壤 土壤 农作物秸秆 生物炭 小段 环氧氯丙烷 农作物废物 重金属污染 资源化利用 清洗烘干 研磨 常温下 有效地 重量份 抽干 翻搅 改性 加水 目筛 裁剪 制备 备用 光照 取出 缺氧 采集 农田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农作物秸秆修复土壤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从农田中采集的秸秆清洗烘干裁剪成小段,取出10g小段秸秆第一次加入NaOH溶液500mL在室温下反应,抽干后第二次加入NaOH溶液100mL,环氧氯丙烷25mL,反应后再用水洗至中性得到改性秸秆;(2)在缺氧的条件下反应,将反应后的生物炭研磨,过60目筛,备用;(3)将制备好的生物炭按照4%的重量份比值加入土壤中,在常温下培养,并采取自然中正常的光照时间,加水保持土壤的湿度并每一天翻搅土壤一次,培养两周。本发明利用秸秆修复土壤,不仅有效地解决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的问题,还能够使得农作物废物——秸秆得以资源化利用,降低了成本,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和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土壤修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农作物秸秆修复土壤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土壤重金属污染日益加剧,重金属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到环境中,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的生存造成了潜在的威胁。当前我国农业环境的重金属污染现象已经十分严重。据统计,现如今全国遭受重金属污染土壤的耕地面积达到了 2000hm2,我国每年有超过1000万t的粮食因为重金属污染而导致减产和浪费,有大约1200万t的粮食被污染,经济损失达200亿元左右。
目前,在治理重金属污染土壤中使用较多的方法是通过添加外来物质,以改变土壤的化学性质,如通过调节土壤酸碱度、氧化还原电位和阳离子交换量等,或者直接与重金属相结合,从而改变重金属的形态及其生物有效性等,最终抑制或降低作物对重金属的吸收。
目前用的比较多的方法是向土壤中添加改良剂,如磷酸盐、石灰、硅酸盐等。但这些物质长期添加到土壤中后,容易造成土壤板结,对土壤生态产生不利的影响。秸秆是农作物生产系统中一项重要的生物资源,其产量较大,但这些资源长期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秸秆作为一种有机物料,其加入到土壤中后能改善土壤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提高水分渗透率,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并且经处理后,秸秆表面含氧酸性官能团增多,对土壤中各种极性较强的化合物的吸附作用増强。此外秸秆对土壤中腐殖酸的增加有所贡献,由于腐殖酸含有多种功能基团,能与环境中的金属离子、矿物质、有毒活性污染物等发生相互作用。因此,利用改性秸秆修复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在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治理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农作物秸秆修复土壤的方法,有效解决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农作物秸秆修复土壤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从农田中采集的秸秆清洗烘干裁剪成小段,取出10g小段秸秆第一次加入NaOH溶液450-500mL在室温下反应,抽干后第二次加入NaOH溶液 90-100mL,环氧氯丙烷20-25mL,反应后再用水洗至中性得到改性秸秆;
(2)在缺氧的条件下反应,将反应后的生物炭研磨,过60目筛,备用;
(3)将制备好的生物炭按照4%的重量份比值加入土壤中,在常温下培养,并采取自然中正常的光照时间,加水保持土壤的湿度并每一天翻搅土壤一次,培养两周。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1)中第一次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浓度为20-25%。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1)中第一次加入NaOH溶液后在室温下反应的时间为1-1.5h。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1)中第二次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浓度为10-12%。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1)中第二次加入NaOH溶液后反应的时间为22-24h。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2)中在缺氧条件下反应的反应温度为350-400℃。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2)中在缺氧条件下反应的时间为4-5h。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蓝鼎环保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安徽蓝鼎环保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63013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