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制备门尼粘度稳定再生胶的配方在审
申请号: | 201811618246.X | 申请日: | 2018-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42923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28 |
发明(设计)人: | 史金炜;戈风行;陆涛;陈成杰;张植俞;刘晓博;任冬云;王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宿迁绿金人橡塑机械有限公司;南京绿金人橡塑高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19/00 | 分类号: | C08L19/00;C08L95/00;C08L91/00;C08K5/3417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 代理人: | 刘萍 |
地址: | 223805 江苏省宿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配方 门尼粘度 稳定剂 再生胶 循环再利用 再生胶生产 废旧橡胶 力学性能 废胶粉 废橡胶 软化剂 质量份 烃类 脱硫 巯基 制备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废橡胶脱硫在生配方,属于废旧橡胶循环再利用领域。其特征在于质量份配方如下:废胶粉:100份,软化剂5~30份,稳定剂LJR‑1:0.1~5份。相比传统再生胶生产配方,采用本发明配方获得的再生胶门尼粘度稳定,并且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稳定剂LJR‑1,结构式如下,其中R为含巯基的烃类基团。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废橡胶脱硫再生配方。特别是通过添加稳定剂制备储存稳定的再生胶的配方,属于废旧橡胶循环再利用领域。
背景技术:
门尼粘度是再生橡胶的重要指标,反映橡胶加工性能的好坏和分子量高低及分布范围宽窄。门尼粘度高的胶料不易混炼均匀及挤出加工,甚至不能混炼出片;门尼粘度低的胶料分子量较低,会引起力学性能的下降,混炼过程中易粘辊。再生胶的门尼粘度反弹是是指再生橡胶在储存期间,门尼粘度逐渐升高的现象,是目前再生橡胶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果对再生胶门尼粘度反弹的估算出现偏差,进厂时门尼粘度过高的再生胶甚至会遭到下游用户的退货,门尼粘度反弹一直困扰着再生胶企业。
通常再生胶生产工艺分为脱硫和精炼两道工序,先经过高温或高剪切破坏橡胶的交联网络制备脱硫胶粉,再通过精炼进一步降低门尼,改善其加工性能,得到再生胶。在脱硫工序广泛使用的化学再生法通过借助水蒸汽、油等介质,在再生剂向胶粉内部边反应边渗透的过程中,破坏硫化橡胶三维交联网络,实现了废橡胶的再生。化学再生助剂的作用是引发交联键的断裂或者终止C-S,S-S或C-C键断裂产生的自由基。精炼工序使脱硫胶粉的门尼粘度大幅下降,加工性能得到明显改善,力学性能基本保持不变,同时门尼粘度反弹问题突出。目前国内常用的高温高压动态脱硫罐法、螺旋塑化机、螺杆挤出机等脱硫再生方式,脱硫再生配方主要包括废胶粉、膨润剂和活化剂等,鲜有加入抑制再生胶门尼粘度反弹的稳定剂。
国内外对再生胶门尼粘度反弹研究较少,虽然有文献报道并有相关的专利申请,但存在明显的缺点和不足。王兵等(CN103937059A,一种环保高强力且门尼粘度稳定的再生胶及其制备方法)提出的制备门尼粘度稳定的再生胶方法,作为从业多年的技术人员可知,目前再生胶行业普遍采用的脱硫胶粉的粒径为22目左右,将22目左右的胶粉加工成40 目会提高胶粉成本并且会由于氧化引起性能的下降;所提及的再生胶稳定剂HXKM-8009 的效果并未见报道,同时所需设备为塑化机。可知利用此方法要获得门尼粘度稳定的再生胶所需条件较为苛刻,并不符合现在再生胶生产实际,难以推广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涉及一种废橡胶脱硫再生配方,解决目前再生胶储存稳定性差的问题。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废橡胶脱硫再生配方,其特征在于由以下原料制成:废胶粉、软化剂和门尼粘度稳定剂,其中质量份数计:废胶粉100份,软化剂5~30份,稳定剂LJR-1 0.1~5 份。
其中所用废旧胶粉为轮胎胎面或胎体废胶粉、边角余料、废胶鞋、废三元乙丙橡胶,废丁基胶中的一种。
软化剂是煤焦油、松焦油、妥尔油、环烷油、双戊烯、石蜡油、油酸、松香一种或几者的混合物,废橡胶与软化剂的质量比是100:5~30。
稳定剂LJR-1特征为含有酞酰亚胺基团(下式),其中R为含巯基的烃类基团。
在高温高压动态脱硫罐的适用温度为200~240℃,螺杆挤出机的适用温度为 200~270℃,螺旋塑化剂的适用温度为230~310℃。
制备的脱硫胶粉门尼粘度为60~200,得到的再生胶门尼粘度为30~9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宿迁绿金人橡塑机械有限公司;南京绿金人橡塑高科有限公司,未经宿迁绿金人橡塑机械有限公司;南京绿金人橡塑高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61824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