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动态调整收敛因子的波束成形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567037.7 | 申请日: | 2018-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3933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16 |
发明(设计)人: | 赵博;张云珊;吴均峰;陈积明;史治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B7/06 | 分类号: | H04B7/06;H04B17/318;H04W16/28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刘静;邱启旺 |
地址: | 310058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动态 调整 收敛 因子 波束 成形 方法 | ||
1.一种动态调整收敛因子的波束成形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发射端通过天线阵列向接收端传输信号;
步骤二、在接收端实时检测接收到的信号强度;
步骤三、根据待测目标接收的信号强度实时动态的调整发射端波束成形的收敛因子,确定收敛因子框架:将信号强度的取值范围分为两个子段;在各子段中,对收敛因子的取值范围进行遍历,确定各子段的最佳收敛因子;将分段后的盲自适应波束成形算法的迭代次数和分段前的迭代次数作对比,如果小于分段前的迭代次数,则保留该最佳分段,并继续在每个子段中重复该过程,直到找到所有最佳分段及各子段的最佳收敛因子;将调整后的收敛因子代入盲自适应波束成形的迭代算法中,改变下次波束成形的权重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动态调整收敛因子的波束成形方法,其特征在于,发射端发送的信号为数据信号或能量信号,分别应用于无线通信、供电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动态调整收敛因子的波束成形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收敛因子框架过程中,从最低子段开始寻找最佳收敛因子,直到将所有子段的最佳收敛因子确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67037.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