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车车通信列控系统的站前交叉折返能力分析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453608.4 | 申请日: | 2018-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8443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04 |
发明(设计)人: | 陈庆瑞;张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交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L27/00 | 分类号: | B61L2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莹;李相雨 |
地址: | 100070 北京市丰台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车车 通信 系统 交叉 折返 能力 分析 方法 | ||
1.一种基于车车通信列控系统的站前交叉折返能力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列车在轨道上执行站前交叉折返过程中的关键点,所述关键点包括常规关键点和改进关键点,所述改进关键点包括上、下行轨道上位于两个道岔之间的预设安全追踪位置点,以及在折返弯出轨道上且靠近上行轨道侧的预设安全追踪位置点、在折返弯进轨道上且靠近下行轨道侧的预设安全追踪位置点;
在车车通信列控系统控制下,获取折返列车按预设行车顺序分别执行站前交叉折返过程中各关键点之间的行车时长;
根据各关键点之间的行车时长生成各折返列车的行车时序图;
根据所述行车时序图获得折返间隔公式组;
根据所述折返间隔公式组获得分析结果;
其中,所述根据所述行车时序图获得折返间隔公式组,包括:
对所述行车时序图进行分析获得折返车辆之间的折返间隔与弯进直出折返过程中各关键点之间的行车时长Twj_i、直进弯出折返过程中各关键点之间的行车时长Tzj_i、上行轨道或下行轨道上两列车之间的行车追踪间隔I(正线)、道岔动作时间TT、列车出发准备时间Dt、站台1站停时间Dw1和站台2站停时间Dw2之间的相互关系;
根据所述相互关系得到折返间隔公式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常规关键点包括:前行列车进入折返区域的关键位置点、列车完成折返驶离折返区域的关键位置点、上、下行折返终点,以及对应于前行列车停车点的后车受干扰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各关键点之间的行车时长生成各折返列车的行车时序图,包括:
对应各关键点生成从上到下排列的时序线;
根据各折返列车折返的行车时长从上到下依次绘制,生成行车时序图。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完成一次折返分析使用四辆列车,并且,当预设行车顺序为1车直进,2车弯进,1车弯出,3车直进和2车直出同时进行,4车弯进,2车弯出,4车直出,1车和3车行车路径相同,2车和4车行车路径相同时,所述折返间隔公式组包括:
I(1,2)=TT+Twj_1+Dt+Tzj_3+Tzj_4-Twj_4;
I(3,4)=Twj_1+Dt+Tzj_3+TT;
I(2,3)=I(正线)+Twj_4-Tzj_4;
I(2,3)=(Twj_4+Twj_3+Dw1+Twj_2)-(Tzj_3+Tzj_4);
其中,I为按预设行车顺序行进的折返车辆之间的折返间隔,Twj_i为弯进直出折返过程中各关键点之间的行车时长,Tzj_i为直进弯出折返过程中各关键点之间的行车时长,i为1,2,3,4;I(正线)为上行轨道或下行轨道上两列车之间的行车追踪间隔,TT为道岔动作时间,Dt为出发准备时间,Dw1为站台1站停时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折返间隔公式组获得分析结果,包括:
根据所述折返间隔公式组获得折返车辆之间的折返间隔的影响因子;
根据所述影响因子获得折返车辆之间的折返间隔的变化类型,作为分析结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交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交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53608.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