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注射的载药脊骨修复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使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453350.8 | 申请日: | 2018-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0295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1 |
发明(设计)人: | 徐海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L27/20 | 分类号: | A61L27/20;A61L27/12;A61L27/16;A61L27/52;A61L27/54;A61L27/58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李欧 |
地址: | 402160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注射 脊骨 修复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使用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注射的载药脊骨修复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使用方法,属于骨修复医用材料领域,所述修复材料包括诱骨活性颗粒和凝胶,所述诱骨活性颗粒主要由生物玻璃晶须/磷酸盐晶体制成,所述诱骨活性颗粒负载有药物,所述磷酸盐晶体的原料包括羟基磷灰石和β‑磷酸三钙,所述凝胶为可逆温敏性干凝胶,所述凝胶主要由壳聚糖/甘油磷酸钠制成。该修复材料可注射于脊骨缺损处,创伤小,且可在促进愈合的过程中逐渐被吸收,并且生物相容性高,无毒无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骨修复医用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注射的载药脊骨修复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脊柱修复是指应用各种方法和手段修复病变或椎体损坏,重建脊柱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最终保留和恢复脊柱功能的过程。脊柱受损的原因较多,例如先天性发育不良、外伤性损伤、肿瘤性破坏、感染性破坏、生理性退变等原因。脊柱受损的后果通常较严重,如出现脊柱畸形、负重能力下降、失稳、脊髓及脊神经受损等情况。脊柱裂也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类疾病,是由于先天性的椎管闭合不全,在脊柱的背或腹侧形成裂口,可伴或不伴有脊膜、神经成分突出的畸形。临床上此种畸形十分多见,普查人口中占5-29%。单纯骨性裂痕者称之为隐性脊柱裂,较为常见;如同时伴有脊膜或脊髓膨出,则为显性脊柱裂,治疗相当困难。对于显性脊柱裂手术原则是,将后突的脊髓或神经根放归椎管,之后切除多余的硬膜囊及修补椎板缺损处,采用的方法通常是脊柱栓系的同时植骨进行骨修复。
目前,很多天然的合成的材料和组合物已被用于植骨治疗。自体松质骨长久以来一直被认为是最有效的骨修复材料,因为它同时具有骨诱导性和非免疫原性。然而由于其来源不足、术中失血增多及手术并发症等问题,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同种异体骨和异种骨是目前最常用的骨修复材料,其临床适应症极为广泛,应用的范围可以包括几乎所有类别的骨植入材料的适应症,大量研究表明,同种异体骨移植的修复程度与移植骨大小有关,颗粒骨移植的临床成功应用效果及成功率均高于大的块状骨移植,这主要是因为颗粒骨比块状骨具有更佳的成骨效果。然而,单纯颗粒骨存在移植结构松散、不易成型的缺点,单独使用容易引发颗粒游走、移位、压迫神经等并发症,影响其骨修复能力和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颗粒骨的临床应用。
目前,硫酸钙作为可注射型骨修复材料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临床应用。现代外科级硫酸钙提供了较高的初始强度和良好的注射操作性质。然而,单纯采用硫酸钙材料的孔径和孔隙率较小而不利于成骨细胞的迁入和血管生成,且其抗压强度低、脆性大,限制了其应用。另一种修复材料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具有好的流动性和可塑性,但是其组成与天然骨差别较大,生物相容性差。此外,有文献报道,其降解产物对人体有害。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注射的载药脊骨修复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使用方法,该修复材料可注射于脊骨缺损处,创伤小,且可在促进愈合的过程中逐渐被吸收,并且生物相容性高,无毒无害。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手段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可注射的载药脊骨修复材料,所述修复材料包括诱骨活性颗粒和凝胶,所述诱骨活性颗粒主要由生物玻璃晶须/磷酸盐晶体制成,所述诱骨活性颗粒负载有药物,所述磷酸盐晶体的原料包括羟基磷灰石和β-磷酸三钙,所述凝胶为可逆温敏性干凝胶,所述凝胶主要由壳聚糖/甘油磷酸钠制成。
进一步,所述诱骨活性颗粒中,生物玻璃晶须与磷酸盐晶体的质量比为(0.1-0.3):1。
进一步,所述羟基磷灰石为直径为30nm、长为100nm、纯度≥98%的短棒状结构,所述β-磷酸三钙为粒径为15-25μm、纯度≥98%的颗粒物。
进一步,所述诱骨活性颗粒的载药量为5-30%,负载的药物选自万古霉素、克林霉素、四环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头孢呋辛钠、头孢噻肟中的一种。
进一步,所述诱骨活性颗粒的制备步骤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未经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5335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