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食用菌培养基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444708.0 | 申请日: | 2018-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4899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19 |
发明(设计)人: | 王增术;黄峰;陈艳;孟驰 | 申请(专利权)人: | 罗源县生产力促进中心 |
主分类号: | A01G18/20 | 分类号: | A01G18/20 |
代理公司: | 福州市鼓楼区鼎兴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17 | 代理人: | 李向楠;杨慧娟 |
地址: | 350600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食用菌培养基 浒苔多糖 渣料 浒苔 玉米粉 规模性生产 质量百分比 麸皮 花生壳粉 回收利用 生长条件 加水 石灰 制备 食用菌 | ||
本发明提供一种食用菌培养基,其组成成分的质量百分比为:提取浒苔多糖产生的浒苔渣料60%~70%、石灰2.0%~2.5%、玉米粉11%~15%、花生壳粉12%~15%,其余为麸皮,总质量为100%,然后按上述总质量的50%~60%加水。本发明既能够解决对提取浒苔多糖产生的浒苔渣料进行回收利用的技术问题,同时,所制得的食用菌培养基又可满足食用菌的生理生长条件和规模性生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食用菌生产领域,尤其是一种食用菌培养基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食用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人类必需的氨基酸,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而这些营养物质均来自于培养基的营养。浒苔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粗纤维及矿物质,同时还含有脂肪和维生素。
受工业废水以及生活污水排放的影响,海水的富营养化日趋加重,因此浒苔暴发也越来越频繁,越来越严重,因此如何快速将浒苔处理掉,减轻污染,已成为环境保护的重大课题。
浒苔多糖是浒苔主要活性成分之一,据报道,浒苔多糖具有免疫调节、抗氧化、抗肿瘤、降血脂等多种生物学活性。因此,研究浒苔多糖的提取工艺,对于有效利用浒苔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提取浒苔多糖产生的浒苔渣料通常直接丢弃处理。但是,考虑到提取浒苔多糖产生的浒苔渣料中含有大量的膳食纤维和残留的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丢弃实在可惜。因此,寻找一种能够对提取浒苔多糖产生的浒苔渣料进行回收利用的方法尤为重要。
发明内容
为解决对提取浒苔多糖产生的浒苔渣料进行回收利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人提供了一种采用提取浒苔多糖产生的浒苔渣料制作的食用菌培养基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食用菌培养基,其组成成分的质量百分比为:提取浒苔多糖产生的浒苔渣料 60%~70%、石灰 2.0%~2.5%、玉米粉 11%~15%、花生壳粉 12%~15%,其余为麸皮,总质量为100%,然后按上述总质量的50%~60%加水。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上述食用菌培养基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 以提取浒苔多糖产生的浒苔渣料、麸皮、玉米粉、花生壳粉和石灰为原料按照上述各组分的质量百分比进行配料;
(2)将配料混合均匀、搅拌、粉碎;
(3)将粉碎后的物料进行建堆发酵,得到食用菌培养基配方。
上述提取浒苔多糖产生的浒苔渣料的制备工艺为:将新鲜浒苔清洗干净后,温水浸提,离心,收集沉淀物,干燥至含水量小于5%时粉碎,得到提取浒苔多糖产生的浒苔渣料。
上述步骤(3)所述的建堆发酵时间为15~20天。
本发明的食用菌培养基中含有提取浒苔多糖产生的浒苔渣料,浒苔渣料中含有大量的膳食纤维和残留的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如果再加入适当的辅助原料:麸皮、玉米粉、花生壳粉,便可满足食用菌的生理生长条件和规模性生产。石灰主要用于杀菌、调节酸碱度,并可产生热量;配料的pH值为7.5时效果最好。利用本发明的培养基培植食用菌,可得到高品质的菇类,能广泛应用于食用菌的培植生产中。本发明既有利于浒苔的综合利用;又可以变废为宝、产生客观的经济效益。
具体实施方式
现具体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食用菌培养基,其组成成分的质量百分比为:提取浒苔多糖产生的浒苔渣料 60%、石灰 2.5%、玉米粉 15%、花生壳粉 15%,其余为麸皮,总质量为100%,然后按上述总质量的50%~60%加水。
一种上述食用菌培养基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罗源县生产力促进中心,未经罗源县生产力促进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4470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黑木耳代料栽培高产菌包
- 下一篇:天鹅菌原种培养基质、制备方法及原种培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