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银杏提取物及其制剂中黄酮和内酯同时测定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406681.6 | 申请日: | 2018-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2074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0 |
发明(设计)人: | 梁鑫淼;金高娃;郭志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30/88 | 分类号: | G01N30/88;G01N30/06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马驰 |
地址: | 116023 辽宁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银杏 提取物 及其 制剂 黄酮 内酯 同时 测定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银杏提取物及其制剂中黄酮和内酯同时快速测定的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方法。包括如下步骤:以50%甲醇/50%水稀释样品;利用RP‑HPLC法进行黄酮和内酯的测定,建立了银杏提取物制剂中16种黄酮和4种内酯的HPLC‑MS同时测定方法,测定过程中选择的流动相由乙腈和水组成,流速0.3mL/min,柱温35℃,进样量5μL,质谱选择离子监测(MRM)模式检测;以16种黄酮和4种内酯为标样,建立了HPLC‑MS测定方法的线性方程。该方法具有快速简单、结果准确可靠、稳定性好等特点,适用于银杏提取物及其制剂中黄酮和内酯化合物的同时定性与定量分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银杏提取物及其制剂中黄酮和内酯同时快速测定的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方法。其特征在于:以50%甲醇/50%水稀释样品;利用RP-HPLC法进行黄酮和内酯的测定,建立了银杏提取物制剂中16种黄酮和4种内酯的HPLC-MS同时测定方法,测定过程中选择的流动相由乙腈和水组成,色谱柱为Acquity UPLC BEH Shield RP18柱,流速0.3mL/min,柱温35℃,进样量5μL,质谱选择离子监测(MRM)模式检测;以16种黄酮和4种内酯为标样,建立了HPLC-MS测定方法的线性方程。该方法具有快速简单、结果准确可靠、稳定性好等特点,适用于银杏提取物及其制剂中黄酮和内酯化合物的同时定性与定量分析。
背景技术
银杏提取物,用于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冠心病、心绞痛、脑栓塞、脑血管痉挛等,其用于临床的药品包括注射剂、片剂、颗粒剂等。其中起作用的成分主要为黄酮和内酯类化合物,在其质量控制中主要采用的是液相色谱法,其中黄酮类采用紫外检测,内酯类化合物由于无紫外吸收,采用蒸发光散射检测器(ELSD)检测。对于黄酮类化合物,由于对照品的缺乏,通常将黄酮苷类物质酸解为黄酮苷元后进行测定。
目前的检测方法中,将黄酮和内酯分别测定,时间较长,溶剂消耗也较大;采用ELSD检测时灵敏度低、重复性差;由于标准品缺乏,测定的酸解后的三种黄酮苷元(槲皮素、山奈素、异鼠李素),不能全面代表注射剂的性质,不同注射剂即使黄酮总量相近,但各单峰可能含量差异较大。
本发明采用质谱检测,对黄酮和内酯类化合物均有响应,且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可以快速实现目标物的同时分析。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一种银杏提取物及其制剂中黄酮和内酯同时快速测定的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选择反应监测质谱联用技术,对样品中的16种黄酮和4种内酯同时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1)制备对照品溶液:分别称取槲皮素-3-O-2”,6”-二鼠李糖基葡萄糖苷、杨梅素-3-O-芸香糖苷、山奈酚-3-O-2”,6”-二鼠李糖基葡萄糖苷、异鼠李素-3-O-2”,6”-二鼠李糖基葡萄糖苷、芦丁、山奈酚-3-O-对香豆酰基葡萄糖芸香糖苷、万寿菊素-3-O-芸香糖苷、槲皮素-3-O-葡萄糖苷、槲皮素-3-O-2”-葡萄糖基鼠李糖苷、山奈酚-3-O-芸香糖苷、异鼠李素-3-O-芸香糖苷、丁香黄素-3-O-芸香糖苷、3’,5’-二甲氧基杨梅素-3-O-芸香糖苷、山奈酚-3-O-2”-葡萄糖基鼠李糖苷、槲皮素-3-O-对香豆酰基葡萄糖基鼠李糖苷、山奈酚-3-O-对香豆酰基葡萄糖基鼠李糖苷、银杏内酯A、银杏内酯B、银杏内酯C和白果内酯对照品,加50%甲醇/50%水得到20个单标;再分别精密量取各单标,置同一容量瓶中,得到混合对照品溶液。
2)制备供试品溶液:银杏提取物及其制剂,用50%甲醇/50%水稀释定容;
3)制定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仪器:超高效液相色谱仪为Waters UPLC Acquity UPLC I-CLASS
色谱柱:Acquity UPLC BEH Shield RP18柱(2.1×100mm)
流动相:A,乙腈;B,水-0.1%甲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0668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