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锰铁铝合金金属间化合物相的细化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405323.3 | 申请日: | 2018-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6688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2 |
发明(设计)人: | 刘玉林;毕常兰;冯航旗;张利;张玉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C1/03 | 分类号: | C22C1/03;C22C1/02;C22C21/00 |
代理公司: | 沈阳东大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1109 | 代理人: | 宁佳 |
地址: | 110136 辽宁省沈***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锰铁 铝合金 金属 化合物 细化 方法 | ||
本发明的一种含锰铁铝合金金属间化合物相的细化方法,包括步骤为:按铝合金成分配比取铝锭,熔化形成铝熔体,并先后加入Mn和Fe,使二者熔化到铝熔体,形成铝合金熔体;在上述步骤操作过程中加入铝合金熔体质量的0.1~1.0%的含Cr物质,搅拌均匀,使变质剂完全熔化至铝合金熔体后,浇注形成铝合金铸锭,完成铝合金金属间化合物相的细化。该细化方法利用元素Cr细化富Mn富Fe的金属间化合物相,减轻相应富Mn富Fe的金属间化合物相对合金力学性能的损害,可以进一步提高合金中Mn含量,充分发挥Mn固溶强化效果,进一步提高了合金的力学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金属材料及冶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锰铁铝合金金属间化合物相的细化方法。
背景技术:
金属元素Mn是铝合金的一个重要合金元素,特别是在3000系铝合金中,Mn是主要元素。Mn原子固溶到Al基体中,产生固溶强化效果,使合金强度得到提高。所以,增加合金中的Mn含量,有利于提高合金的强度。但是,随着Mn含量的增加,将会在合金中形成金属间化合物相Al6Mn,而且Mn含量越高,金属间化合物相Al6Mn越粗大。如果Mn含量超过了Al-Mn合金的共晶成分,Al6Mn成为初生相,则更加粗大。如果合金中含有Fe元素,则Fe元素会结合到Al6Mn相中,形成Al6(FeMn)相,使金属间化合物相更加粗大。粗大的金属间化合物相对合金的力学性能有破坏作用。金属间化合物相越粗大,对力学性能的破坏作用越强烈。所以必须将Mn含量限制中一定范围,防止形成粗大的金属间化合物相。比如,3000系合金中,AA3003,AA3004和AA3005合金的Mn含量为1.0-1.5wt%。生产中往往控制在下限。其它合金中的Mn含量更低。
在大部分铝合金中,元素Fe被视作有害杂质元素。它在合金中形成金属间化合物相Al6Fe。在有元素Si的情况下,会形成Al-Fe-Si相。这些相往往呈块状或板条状,对合金力学性能有严重损害。加入元素Mn可以使这种块状或板条状相转变成汉子状或花瓣状,大大减轻了它们对力学性能的损害。比如AA5082、AA5083等合金往往含有一定量的Mn。比较AA5082和AA5083合金的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发现两个合金的化学成分基本相同,只是AA5083合金的Mn含量显著高于AA5082合金,AA5083合金的强度也著高于AA5082合金。说明增加Mn含量有利于提高合金强度。但是,有研究表明,进一步增加Mn含量将导致金属间化合物相Al6(FeMn)过分粗大,参见论文“Effect of Mn and Fe on the Formation of Fe-andMn-Rich Intermetallics in Al-5Mg-Mn Alloys Solidified Under Near-RapidCooling,Materials,2016,9,88”。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出一种含锰铁铝合金金属间化合物相的细化方法,可以将含Mn铝合金中粗大的金属间化合物相Al6Mn、Al6(FeMn)、Al6Fe、Al15(MnFe)3Si2等大为细化。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含锰铁铝合金金属间化合物相的细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按铝合金成分配比,取铝锭,熔化形成铝熔体,并先后加入Mn和Fe,使二者熔化到铝熔体,形成铝合金熔体;
(2)在步骤(1)操作过程中加入变质剂,搅拌均匀,使变质剂完全熔化至铝合金熔体后,浇注形成铝合金铸锭,完成铝合金金属间化合物相的细化;其中,所述的变质剂为含Cr物质,所述的变质剂加入量按质量配比为铝合金熔体质量的0.1~1.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未经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0532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