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耐紫外硅烷改性密封胶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404639.0 | 申请日: | 2018-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1756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26 |
发明(设计)人: | 方洇;李欣怡;谢琼春;宋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东大化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J171/02 | 分类号: | C09J171/02;C09J11/04;C09J11/06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晟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1313 | 代理人: | 林高锋 |
地址: | 201500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密封胶 硅烷改性聚醚 第二混合物 第一混合物 耐湿热性 制备 苯并三唑类光稳定剂 多元受阻酚型抗氧剂 受阻胺类光稳定剂 混合催化剂 轻质碳酸钙 重质碳酸钙 改性聚醚 光稳定剂 硅烷改性 混合硅烷 耐紫外性 真空处理 紫外性能 促进剂 抗氧剂 偶联剂 增塑剂 树脂 脱泡 申请 | ||
本申请涉及一种耐紫外硅烷改性聚醚密封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下述步骤:混合硅烷改性聚醚树脂、重质碳酸钙、轻质碳酸钙、增塑剂、助剂、偶联剂和促进剂,得到第一混合物;在100~150℃的温度下,对所述第一混合物进行真空处理,得到第二混合物;以及,混合催化剂和第二混合物,脱泡后得到所述硅烷改性聚醚密封胶;其中,所述助剂包括多元受阻酚型抗氧剂,以及苯并三唑类光稳定剂和受阻胺类光稳定剂中的至少一种。本申请还涉及一种耐紫外硅烷改性聚醚密封胶。本发明的积极效果在于使用特定光稳定剂和抗氧剂的组合作为助剂,可显著增强硅烷改性聚醚密封胶的耐紫外性和耐湿热性,同时使其耐紫外性能和耐湿热性达到最优。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密封胶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耐紫外硅烷改性密封胶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国内建筑密封胶发展迅速,目前高性能建筑密封胶有三类:硅酮密封胶、聚氨酯密封胶和聚硫密封胶。在这三类建筑密封胶中,聚氨酯密封胶具有强度高、抗撕裂、柔软耐磨、耐穿刺、耐油、耐介质腐蚀等优点,但聚氨酯密封胶固化时释放出的二氧化碳使胶层产生气孔,固化速度较慢且耐湿热和耐老化性较差,长期储存稳定性欠佳。
硅酮密封胶具有固化快,不起泡,能与无孔材料表面牢固粘结,耐湿热、耐老化性能优异等优点。此外,硅酮类密封胶的分子主链由Si-O键构成,其键能大于紫外线的能量。因此,在不添加稳定剂的情况下,硅酮类密封胶就具有较优的耐紫外老化能力。但是,硅烷改性类密封胶和聚氨酯类密封胶都基于聚醚主链,因此对紫外线较为敏感、容易破坏。目前可以通过加入不同的紫外光稳定剂与热稳定剂来改善硅烷密封胶和聚氨酯类密封胶的耐紫外性能和耐湿热性能,以使产品达到期望的效果。
现有的硅烷改性密封胶是一种新型密封胶,它结合了硅酮密封胶和聚氨酸密封胶的优点,具有优异的粘结性能,但其耐紫外性和耐湿热性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问题。为此,本领域持续需要开发一种耐紫外硅烷改性密封胶及其制备方法。
发明内容
本申请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耐紫外硅烷改性密封胶及其制备方法,从而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技术问题。本申请克服了现有技术中改性硅烷聚醚密封胶耐紫外性、耐湿热性较差的缺陷,提供了一种硅烷改性聚醚密封胶及其制备方法。本申请的制备硅烷改性密封胶的方法通过添加特定的抗氧化剂和耐紫外剂来制备硅烷改性聚醚密封胶。所得硅烷改性密封胶力学性能优良,适用于暴露在阳光下空气中需要耐紫外性及耐湿热性良好的密封和胶粘的场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下述技术方案。
在第一方面中,本申请提供一种耐紫外硅烷改性聚醚密封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下述步骤:混合硅烷改性聚醚树脂、重质碳酸钙、轻质碳酸钙、增塑剂、助剂、偶联剂和促进剂,得到第一混合物;在100~150℃的温度下,对所述第一混合物进行真空处理,得到第二混合物;以及,混合催化剂和第二混合物,脱泡后得到所述硅烷改性聚醚密封胶;
其中,所述助剂包括多元受阻酚型抗氧剂,以及苯并三唑类光稳定剂和受阻胺类光稳定剂中的至少一种。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硅烷改性聚醚树脂包括粘度:35000mpa.s-50000mpa.s,锥板粘度仪,25℃,NCO:0的硅烷改性聚醚树脂;
和/或,所述的促进剂包括乙烯基甲氧基硅烷和/或乙烯基乙氧基硅烷;
和/或,所述偶联剂为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和/或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
和/或,所述催化剂包括有机锡化合物;
和/或,所述增塑剂为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硅烷改性聚醚树脂占原料总量的质量百分比为15-40%,优选为25%~40%;
和/或,所述的促进剂原料总量的质量百分比为0.05~1%,优选为0.1%~0.1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东大化学有限公司,未经上海东大化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0463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