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3D打印技术的电镀CBN砂轮内冷装置及其内冷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391212.1 | 申请日: | 2018-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6637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06 |
发明(设计)人: | 曹华军;宋阳;刘虎;周进;夏露严;高曦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B24D5/10 | 分类号: | B24D5/10 |
代理公司: | 重庆缙云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50237 | 代理人: | 王翔 |
地址: | 400044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打印 技术 电镀 cbn 砂轮 装置 其内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3D打印技术的电镀CBN砂轮内冷装置及其内冷方法,内冷装置包括工作模块和油路模块;所述工作模块包括电镀CBN砂轮;所述油路模块包括高速轴承、油盖、油管接头和油套;内冷方法,将齿轮放置于垫片上,切削液通过油管接头喷入,通过油套的径向油孔进入油套的轴向油孔中,从油套的轴向油孔进入到电镀CBN砂轮上的进油孔中,从进油孔进入到电镀CBN砂轮的环形腔体内,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切削液一部分进入电镀CBN砂轮的冷却润滑孔中,另一部分进入所述电镀CBN砂轮顶部排屑油孔孔中;本发明保证了成形磨齿过程中的散热效果,对减少磨齿烧伤等问题具有显著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专利涉及齿轮磨削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3D打印技术的电镀CBN砂轮内冷装置及其内冷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工业水平的不断进步,对于齿轮的需求越来越多,精度也越来越高,现在磨齿工艺已经广泛的应用于齿轮精加工当中,是淬火尺寸精加工主要的方法,经过磨齿后齿轮的表面精度得到显著改善,对降低传动噪声,提高传动效率以及提高使用寿命都具有即为重要的意义。磨齿方法分为展成法和成形法两种,从加工精度的角度来说,展成法的展成运动链长,刚度差,展成机构重量大,被磨齿轮重量变动大,因而所能达到的精度有限,相对而言,成形法的修整器尺寸较小,可以达到较高的加工精度,同时,结构亦较简单;从加工效率来说,展成法要往复运动多次才能完整的加工一个渐开线齿面,而成形法往复运动一次便可以加工一个齿槽,成形法的加工效率较高;所以成形法磨齿的应用较为广泛。但是随着磨齿技术广泛的应用于齿轮加工中,一些存在的问题暴露了出来,磨齿烧伤的问题就是其中的关键问题之一。
在齿轮磨削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磨削热,一部分磨削热会被切削液带走,另一部分会被传导入加工齿轮和磨削砂轮内,由于成形法磨削中切削液很难进入磨削区域,所以导致切削液带走的热量较少,同时,砂轮和被磨齿轮的散热性能比较差,基于以上原因导致齿轮在磨削热的作用下温度快速升高;在磨削热大量产生的时候会在齿面浅层形成回火层,在磨削特别异常时,甚至会达到相变乃至熔化温度,经切削液激冷形成二次淬火层,从而造成磨齿烧伤。在大模数齿轮中产生磨齿烧伤的现象较为显著。
目前对于磨齿烧伤有以下几种方法:1、提高齿轮淬火前粗加工加工精度,尽量减少齿根部对磨削的影响;2、通过做好渗碳淬火得到一个变形量最小的磨齿毛坯;3、通过仔细的找正发现零件的变形规律,以便调整实际加工的砂轮起刀位置,并在实际加工时,再让出一定的安全余量;4、适当的调整磨削的参数,对于齿根部压力角小的齿形,减少进给量,增大修整量,减少修整间隔;5、增加冷却油压力和流量,并且调整好喷油管的角度等。通过以上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磨齿烧伤的问题,但是效果仍不太显著,磨齿烧伤始终是制约着淬火齿轮精加工的一个关键问题。
因此,现有技术中需要一种能够有效的保证成形磨齿过程中的散热效果,减少磨齿烧伤的技术方案。
发明内容
为实现本发明目的而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基于3D打印技术的电镀CBN砂轮内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工作模块和油路模块。
所述工作模块包括电镀CBN砂轮。
所述电镀CBN砂轮是由3D打印技术制成。
所述电镀CBN砂轮的中部为通孔。
所述电镀CBN砂轮两侧的环形曲面上均匀分布有冷却润滑孔。
所述电镀CBN砂轮的顶部有均匀分布的排屑油孔。所述排屑油孔与所述冷却润滑孔接通。
所述电镀CBN砂轮的一个侧面上有呈圆周均匀分布的进油孔。记电镀CBN砂轮上具有进油孔的侧面为第一侧面,背向进油孔的侧面为第二侧面。
所述电镀CBN砂轮内部中心为环形腔体。所述环形腔体与排屑油孔接通,且所述环形腔体与进油孔接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未经重庆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9121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有机结合剂磨具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新型发动机缸体机器人打磨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