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单原子分散的铑基催化剂、其制备方法及在甲烷低温氧化反应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811383731.3 | 申请日: | 2018-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9551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30 |
发明(设计)人: | 丁云杰;冯四全;宋宪根;李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01J23/46 | 分类号: | B01J23/46;B01J37/02;B01J35/10;C07C29/158;C07C31/04;C07C51/145;C07C53/04;C07C53/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元周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40 | 代理人: | 杨晓云 |
地址: | 116023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原子 分散 催化剂 制备 方法 甲烷 低温 氧化 反应 中的 应用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单原子分散的铑基催化剂,其特征在于,包括活性组分和载体;其中,所述活性组分中包含铑元素;所述载体选自活性炭;所述铑元素以单核络合物的形式单原子分散在所述铑基催化剂中。该催化剂用于甲烷低温氧化反应,CH4、CO和O2可高活性、高选择性地转化为乙酸、甲酸和甲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铑基催化剂、其制备方法及在甲烷低温氧化反应中的应用,属于工业催化领域。
背景技术
甲烷,众所周知,作为一种储量丰富,来源广泛的化石能源,具有低的电子和质子亲和性,低的极性,高的C-H键能439kJ/mol,以及高的离子化能,成为C1化学中最难转化利用的物种。由于它的化学惰性,因此第一步C-H键的活化就显得异常的艰难,因此成为甲烷活化的决速步,同时,其氧化产物都比甲烷具有更为活泼的特性。甲烷活化制备高附加值的化学品,尤其通过绿色低能耗的途径成为了世界性难题。
甲烷转化分直接转化和间接转化,间接转化通过甲烷先重整氧化制合成气,然后合成气再合成其他液体燃料和化工产品。甲烷重整氧化制合成气需要很高的温度(>800℃),耗能较高。因此,相比于高能耗的甲烷间接路径,甲烷直接转化在能量和工艺技术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优势。甲烷直接转化,主要包括甲烷有氧转化和甲烷无氧转化,以及甲烷卤化。
甲烷有氧转化,即甲烷选择性氧化,包括多相催化氧化,液相催化氧化,和酶催化氧化,在甲烷多相选择性氧化的多种催化剂中,效果最好的催化体系包括铁基和钼基催化剂;在液相催化氧化方面主要报道的是酸性条件下,以过渡金属及稀土金属催化剂催化甲烷选择性氧化,但是催化剂难以分离;在酶催化氧化方面,甲烷单加氧酶是从甲烷制备甲醇的重要催化剂,可以实现甲烷向甲醇的直接转化,具有良好的活性和选择性。但是生物酶的价格贵,不能大规模生产。
OCM路径,是指甲烷和氧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生成乙烷和乙烯,一般认为是甲烷在催化剂表面生成甲基自由基,而后扩散进入气相中耦合生成乙烷,乙烷脱氢后生成乙烯。甲烷无氧转化,1993年王林胜的研究发现,甲烷在Mo/HZSM-5催化剂上能够直接转化为芳烃,在700℃下,芳烃的产率可以达到热力学平衡产率的70~80%左右,主要面临的问题是稳定性差,只有短短的几小时的寿命,普遍认为积碳是导致催化剂失活的主要原因。包信和报道了硅化物晶格限域单铁中心催化剂,可实现甲烷一步高效生产乙烯,芳烃和氢气等高附加值化学品。在温度1090℃和21.4L·gcat-1·h-1的条件下,甲烷单程转化率为48.1%,乙烯的选择性为48.4%,所有产物 (乙烯,苯和萘)的选择性大于99%,实现CO2的零排放,原子利用率接近为100%。甲烷卤化,碘化物的吉布斯自由能大于0,非自发过程,甲烷氟化强放热,不易控制,存在爆炸危险,且相对甲烷溴化物,氯化反应容易生成多取代产物。催化剂多用超强酸,且卤素的存在对设备造成一定的腐蚀。
相比于以上几种路径,甲烷低温低压(100~200℃,0~3.5MPa)氧化成为当前最具竞争力和最具研究价值的方向,有着重要的学术和工业意义。甲烷低温氧化,主要是甲烷在O2或H2O2的存在下,在过渡金属Rh 上活化为甲基自由基,甲基自由基和CO在活性中心发生迁移插入反应,高选择性的生成乙酰基。该乙酰基和水反应生成乙酸,从而实现甲烷低温氧化高选择性制备乙酸的新工艺。该催化剂中,单核络合物Rhδ+成为甲烷和O2配位活化的关键,因此如何制备高负载量原子级单分散的负载型单核络合物Rhδ+是本发明的重点。
由于单原子催化剂兼具均相催化剂的“孤立活性位点”和多相催化剂“稳定易分离”的特点,因而被认为有望开辟均相催化剂多相化的新途径,成为联结均相与多相催化的桥梁,但一直未得到证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8373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