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银纳米线的蚀刻方法、透明导电电极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276742.1 | 申请日: | 2018-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8649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9 |
发明(设计)人: | 孟祥浩;顾杨;潘克菲;高绪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诺菲纳米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13/00 | 分类号: | H01B13/00;H01B5/14 |
代理公司: | 苏州威世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35 | 代理人: | 韩晓园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纳米 蚀刻 方法 透明 导电 电极 及其 制备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透明导电电极,包括基板、位于所述基板上的电极层,所述电极层包括:第一区域,具有若干互连的银纳米线;第二区域,具有若干被切断的银纳米线,被切断的银纳米线中相邻的两段银纳米线之间的间距不大于1000nm。本发明的透明导电电极,第二区域中银纳米线被切断,不能形成有效的导电网络,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的电学差异较大;且相邻的两段银纳米线之间的间距不大于1000nm,银纳米线的蚀刻痕较浅,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的光学性质差异较小,且在外观上的视觉差异非常小,由其制备的显示屏外观基本一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透明导电电极制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蚀刻痕较浅的纳米银蚀刻方法、透明导电电极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在触摸屏、光电、显示屏等领域,透明导电膜主要使用的是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铟锡(ITO)材料。然而ITO导电膜需要通过真空物理沉积及高温退火工艺制备,所以制备以聚合物薄膜为基底的导电膜时,存在方阻较高的缺点。此外由于ITO材料在弯曲和外力影响下容易破碎损坏,所以也较难应用于柔性的设备中。
目前一种可替代ITO薄膜作为透明导电电极材料的产品是银纳米线导电薄膜,银纳米线导电薄膜可以通过涂布的方式制备,从制备工艺上可以不使用昂贵的真空设备,所以在成本上相比较于ITO产品有优势。另外作为纳米材料的银纳米线能够被弯折,在柔性器件上的应用也占有优势。所以在市场前景上,银纳米线薄膜具有取代ITO薄膜作为主要透明导电薄膜产品的潜质。
然而,在实际的应用领域,需要对银纳米线导电膜进行图案化,目前的银纳米线薄膜存在蚀刻痕较深的缺点。蚀刻痕深的主要原因是银作为金属材料,存在着对光的散射及反射。当银纳米线薄膜被蚀刻后,蚀刻区与非蚀刻区对光的不同散射和反射会有差异。这种光学上的差异是可能由于蚀刻后银纳米线表面发生了化学反应,例如氧化和硫化,那么银纳米线表面的光学性质发生了改变。也有可能银纳米线直接被氧化成银离子,造成银纳米线密度下降或线变细。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纳米银蚀刻方法、透明导电电极及其制备方法,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蚀刻痕较浅的纳米银蚀刻方法、透明导电电极及其制备方法。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银纳米线的蚀刻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激光蚀刻将银纳米线蚀刻成多个线段,且相邻的两段银纳米线之间的间距不大于1000nm。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激光蚀刻的激光波长介于380nm~1mm之间,激光功率为0.1W/cm2~20W/cm2。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银纳米线的蚀刻方法,采用光照刻蚀将银纳米线蚀刻成多个线段,且相邻的两段银纳米线之间的间距不大于1000nm。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光照蚀刻的光照波长介于380nm~1mm之间,照射时长介于1分钟~30分钟之间。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银纳米线的蚀刻方法,采用高温烘烤将银纳米线蚀刻成多个线段,且相邻的两段银纳米线之间的间距不大于1000nm。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高温烘烤的温度在100℃~170℃,处理时间在10分钟~60分钟之间。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透明导电电极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在基板上涂布银纳米线构成银纳米线导电膜;将具有通孔的掩膜板置于所述银纳米线导电膜上方;被所述掩膜板覆盖的银纳米线构成第一区域;采用上述银纳米线的蚀刻方法,将通过通孔向外暴露的银纳米线蚀刻成多个线段,且相邻的两段银纳米线之间的间距不大于1000nm,构成第二区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诺菲纳米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诺菲纳米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7674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