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综合利用高铁赤泥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169783.0 | 申请日: | 2018-10-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507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22 |
发明(设计)人: | 于海燕;潘晓林;吴艳;毕诗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北大学 |
主分类号: | C01F7/08 | 分类号: | C01F7/08;C01F7/14;C01B33/24 |
代理公司: | 北京易捷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13 | 代理人: | 韩国胜 |
地址: | 110169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赤泥 高铁 硅酸钙粉体 烧结熟料 液固分离 浸出液 浸出渣 脱碱液 氢氧化钠溶液 蒸发结晶工序 低温烧结 混合配料 绿色利用 脱碱反应 需求选择 循环母液 窑外烘干 自由组合 回收 铁产品 返回 除铁 好料 烘干 混料 浸出 脱碱 石灰 制备 过滤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综合利用高铁赤泥的方法,包括下述步骤,S1:将高铁赤泥除铁后与石灰、碱和循环母液混合配料,配好料浆后进行窑外烘干;S2:将烘干原料进行低温烧结反应,得到烧结熟料;S3:将烧结熟料进行浸出反应,之后过滤,液固分离后得到浸出渣和浸出液;S4:将浸出液进行处理,根据具体需求选择种分、碳分或者蒸发结晶工序,或自由组合,反应得到溶液需要调整后返回混料工序;S5:浸出渣在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下进行脱碱反应,液固分离后得到硅酸钙粉体和脱碱液,脱碱液一部分作为产品,一部分返回脱碱。通过本发明的方法对高铁赤泥进行了全部回收,制备出含铝系列产品、铁产品和硅酸钙粉体材料,此方法可以大宗的消纳高铁赤泥,实现了高铁赤泥的回收及增值利用,达到了资源绿色利用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综合利用高铁赤泥的方法,属于赤泥综合利用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赤泥是氧化铝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赤泥的产出量,因矿石品位、生产方法、技术水平而异。一般每生产1t氧化铝,伴随着就会产生1.0~1.7t的赤泥,目前累积堆存的赤泥超过三亿吨。大量的赤泥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只能依靠大面积的堆场堆放,不但占用了大量土地,同时因为赤泥的高碱性,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截止到2016年,累计堆存量达4亿吨以上,成为一大环保隐患。
由于氧化铝的生产方法不同,其生产的赤泥成分、性质、物相各异。拜耳法产生的赤泥中碱金属含量高;烧结法和联合法产生的赤泥CaO含量高,碱和铁含量较低。这种差异决定了赤泥利用的不同方法。国内外学者在赤泥的综合利用方面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提取赤泥中的有用组分,回收高价金属,如回收氧化铁、氧化铝、氧化钠、氧化硅、氧化钙、氧化锌等。二是将赤泥作为原材料用于制造低附加值的建筑材料,如做墙体材料、水泥、微晶玻璃等。但是由于赤泥中的碱含量较高,不利于赤泥在建筑材料中的应用。近年来,许多科研单位致力于赤泥中有用物质回收技术的开发,尤其是赤泥中铝和碱的回收。在现有铝资源短缺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对赤泥的消纳并对其中的有价元素进行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关于从赤泥中回收铝的方法主要有浮选,石灰烧结法及浸出等工艺。范先锋等人对拜耳法赤泥进行了浮选工艺研究。小型闭路浮选试验表明,可以丢弃45.74%的赤泥,回收65.52%的Al2O3,其中铝硅比为7.53的占62.01%,可直接返回拜尔法溶浸,而铝硅比4.78的占2.86%,可作为烧结法的原料。
关于赤泥脱碱的方法主要有石灰脱碱法、水洗脱碱法、盐类脱碱法、悬浮碳化脱碱法、石灰—硫酸联合脱碱法及其他新型脱碱方法,如离子膜脱碱法、细菌脱碱法和火法脱碱。然而,上述脱碱方法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在常压下石灰脱碱法效果不理想而在高压下则成本较高;水洗法脱除效率较低,仅能洗掉附着碱而对结合碱无效;氯化镁和氯化铵脱碱法中的氯离子会腐蚀设备并不利于后续赤泥的应用;CO2悬浮脱碱法,其中的CO2仅对赤泥中的Na2O·Al2O3、Na2SiO3和Na2CO3起作用,却对Na2O·Al2O3·1.7SiO2·nH2O不起作用,而赤泥中大部分的钠是以Na2O·Al2O3·1.7SiO2·nH2O的形态存在,因此该方法脱除效率不髙;现有的石灰与硫酸联合脱碱法中,酸法与碱法并存,易浪费原料,同时工艺较复杂,且使用了高压釜,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综合利用高铁赤泥的方法,实现了对赤泥的完全回收,并同时制备了高附加值的含铝产品和硅酸钙粉体材料,实现了变废为宝。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北大学,未经东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6978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