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聚丙烯与碳纳米管复合型发泡材料在审
申请号: | 201811111906.5 | 申请日: | 2018-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547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19 |
发明(设计)人: | 陈阿珍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阿珍 |
主分类号: | C08L23/12 | 分类号: | C08L23/12;C08L51/06;C08K3/04;C08J9/08;C08J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4011 浙江省嘉兴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聚丙烯 发泡材料 碳纳米管 聚丙烯复合材料 碳纳米管增强 聚丙烯材料 碳酸氢钠 改性 原材料成本 均匀致密 力学性能 复合材料 碳纳米 微发泡 相容剂 重量比 重量份 泡孔 添加剂 节约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聚丙烯与碳纳米管复合型发泡材料,属于发泡材料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聚丙烯材料和改性碳酸氢钠;其中,在聚丙烯材料中加入碳纳米形成碳纳米管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所述一种聚丙烯与碳纳米管复合型发泡材料由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组成:聚丙烯85‑90份;相容剂2‑8份;碳纳米管0.5‑10份;其他添加剂0.5‑2份;所述的改性碳酸氢钠与碳纳米管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的重量比为0.5‑5:95‑99.5。其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不仅节约了原材料成本,还获得了泡孔细小,均匀致密,力学性能较好的聚丙烯微发泡复合材料。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发泡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聚丙烯与碳纳米管复合型发泡材料。
背景技术
当前汽车行业轻量化的趋势日益高涨的前提下,聚丙烯微发泡复合材料成为轻量化复合材料的理想选择之一。聚丙烯属于线性结晶聚合物,在熔点以下几乎不流动,熔点以上粘度急剧下降,因此很难支撑气泡的生长,容易导致泡孔塌陷、破裂现象的发生,此外,聚丙烯比热容较大,这使它从熔融态转变成结晶态时会放出大量的热量,会进一步降低熔体的粘度,这些都不利于优良泡孔结构的形成,更会影响发泡制品的力学性能,限制其广泛应用。在聚丙烯中引入纳米粒子(如蒙脱土、碳纳米管、富勒烯等)已成为聚丙烯改性和高性能化的重要途径。以纳米尺度分散于聚烯烃基体中的无机刚性粒子在填充量很少(通常低于10%)的情况下就可显著改善或提高聚丙烯的力学性能。Dubois等研究发现碳纳米管阻燃聚丙烯时发现碳纳米管能够捕捉自由基,形成交联结构,有利于提高聚丙烯的熔体强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状况,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种聚丙烯与碳纳米管复合型发泡材料。
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所述一种聚丙烯与碳纳米管复合型发泡材料,包括聚丙烯材料和改性碳酸氢钠;其中,在聚丙烯材料中加入碳纳米形成碳纳米管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所述一种聚丙烯与碳纳米管复合型发泡材料由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组成:
聚丙烯85-90份;
相容剂2-8份;
碳纳米管0.5-10份;
其他添加剂0.5-2份;
所述的改性碳酸氢钠与碳纳米管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的重量比为0.5-5:95-99.5。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聚丙烯基料熔融指数为5-100g/10min。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相容剂为马来酸酐接枝聚乙烯型、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中的一种。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相容剂为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型。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碳纳米管为多壁碳纳米管及表面羟基化或羧基化的多壁碳纳米管。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碳纳米管为多壁碳纳米管,纯度≥95%,直径8-60nm,长度﹤30μm。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其他添加剂为抗氧剂、润滑剂、抗紫外线和颜料等其他助剂,其中所述的抗氧剂选自受阻酚类和硫酯类抗氧剂中的一种或几种。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聚丙烯与碳纳米管复合型发泡材料,其有益效果在于,利用碳纳米管对自由基的捕捉能力,形成微交联结构,提高聚丙烯熔体强度,易于获得均匀致密的微孔。相比未填充聚丙烯微发泡材料,碳纳米管增强与微孔发泡技术相结合进一步减轻材料重量的同时,大幅度提高拉伸强度、模量等力学性能。本发明中,随着碳纳米管的加入,泡孔直径逐渐减小,泡孔密度增加,拉伸强度明显提高。本发明不仅节约了原材料成本,还获得了泡孔细小,均匀致密,力学性能较好的聚丙烯微发泡复合材料。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阿珍,未经陈阿珍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1190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