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机渗透防水剂在审
申请号: | 201811098468.3 | 申请日: | 2018-09-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2046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18 |
发明(设计)人: | 翟琳;路芸;庞成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翟琳 |
主分类号: | C04B28/26 | 分类号: | C04B28/26;C08G77/20;C04B111/27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3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混凝土 防水性能 三乙醇胺 防水剂 填充 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 附着力 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 甲基三乙氧基硅烷 建筑材料技术领域 纳米四氧化三铁 二乙烯基苯 混凝土表面 混凝土基体 聚合物磁性 自密实性能 自修复能力 金属离子 裂纹防护 乳液聚合 防水性 共价键 硅树脂 结合力 结晶物 络合 疏水 微球 添加剂 修复 引入 网络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机渗透防水剂,属于建筑材料技术领域。本发明以纳米四氧化三铁为原料,加入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二乙烯基苯进行乳液聚合,得到聚合物磁性微球,使得混凝土内部倍结晶物填充,提高了混凝土的自密实性能,实现对混凝土表面裂纹防护修复作用;本发明以甲基三乙氧基硅烷、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为主要原料,得到硅树脂添加剂,不仅可提高附着力,并形成疏水网络填充于间隙,提高与混凝土基体的结合力;本发明引入三乙醇胺在三乙醇胺分子中存在N原子,与金属离子形成共价键发生络合,增加混凝土的致密度,从而提高防水性能。本发明解决了目前渗透防水性防水性能差、自修复能力差,在渗透过程中,会与混凝土发生过早反应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机渗透防水剂。
背景技术
混凝土是当今土木建筑工程当中应用最广的建筑材料,但是当今很多混凝土材料由于各种原因提前失效,有些是由于结构设计不当导致,但大多数是由结构的耐久性不足,腐蚀而导致的失效,在腐蚀过程中水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沿海地区的混凝土材料,由于海洋和空气中潮湿的水分而被侵蚀,再加上海水中富含的氯化物盐类,侵入混凝土结构内部,使其因受到腐蚀而导致失效。
目前,渗透性防水剂种类繁多,但是按其化学成分可分为无机渗透防水剂和有机渗透防水剂两大类。无机渗透防水剂,一般指的是由水玻璃为主要载体,并加以适量的催化剂、分散剂、助剂和水等复合而成的无色半透明液体,具有较高渗透性,直接喷涂于需要防水的混凝土表面,能迅速渗入内部,并与水泥水化产物Ca(OH)2发生反应,生成不溶于水且具有一定强度的硅酸盐,从而堵塞内部孔隙,封闭毛细孔通道,提高混凝土的抗渗能力。有机渗透防水剂,一般指的是有机硅或非有机硅高分子化合物为主要载体而合成的渗透防水剂,具有一定程度的渗透能力,能渗入混凝土表层,使之具有憎水性或者填充毛细孔,形成密实的毛细孔结构,同时具有良好的耐水性。然而部分无机渗透防水剂具有较高的粘度,使用的效果不是很理想;部分有机渗透防水剂还具有刺激气味,或毒性,或具有较高的生产成本,这些很大程度限制了其实际应用。
目前公开了一种由碱金属硅酸盐、有机硅烷渗透剂、稳定剂、润湿分散剂、水制成的,并以实现提高混凝土表面致密性和憎水性,并使表面具有保护功能作为目标。虽然其采用了无机硅酸盐底涂方法和有机硅面涂方法,使其具有一定程度的防水和养护功能,但因其主要成分是具有比较高粘度的硅酸盐,在渗透过程中,硅酸盐不仅会影响到其他组成成分渗透到混凝土内部的速度,而且还会与混凝土发生过早反应,从而导致了渗透深度仅有2-5mm,防水层厚度不足,进而影响混凝土耐久性能。因此需开发一种耐水性和耐久性好的无机渗透防水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目前渗透防水剂防水性能差、自修复能力差,在渗透过程中,会与混凝土发生过早反应的问题,提供一种无机渗透防水剂。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所述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无机渗透防水剂,包括如下组分,2~5份减水剂、2~6份引气剂、3~5份三乙醇胺,还包括20~30份无机防水剂基料、5~10份硅树脂添加剂;
所述无机防水剂基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按质量份数计,取8~10份缓渗透自修复活性物、20~30份钛矿渣、6~8份钙矾石、8~10份水玻璃、2~5份氢氧化钙、1~4份水化硅酸钙搅拌混合,得混合物,取混合物按质量比100~200:2~5:100~150加入羟丙甲基纤维素、水搅拌混合,再加入混合物质量5~9%的吐温-80,于25~30℃搅拌混合,流化造粒,即得无机防水剂基料。
所述缓渗透自修复活性物的制备方法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翟琳,未经翟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9846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