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金属和碳纤维复合材料的连接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811061110.3 | 申请日: | 2018-09-1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1453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18 |
| 发明(设计)人: | 潘鑫;朱俊;李小宝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家港创博金属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3K11/11 | 分类号: | B23K11/11;B23K11/36;B29C65/00;B23K103/18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15600 江苏省苏州市张家***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碳纤维复合材料 电极 金属 施加压力 通电电流 接触端 金属层 可连接 双电极 铜电极 点焊 通电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金属和碳纤维复合材料的连接方法,在金属层实施双电极点焊方法,采用铜电极,其接触端直径6‑10mm,施加压力为0.8‑3kN,电极间距为40‑70mm,电极通电电流4‑8kA,通电时间200‑350ms,可连接厚度5mm以内的材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金属和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连接方法,属于焊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金属和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异种材料的连接方法。
背景技术
得益于高强度、高韧性和轻量化的优势,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汽车、机械和建筑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广泛。在航空、汽车等领域已有部分应用。但目前,碳纤维材料的加工技术,特别是与其它结构金属的连接技术是制约其工业应用的最大。
碳纤维材料与目前大量采用的金属材料的焊接也是主要难题。金属材料大量应用的电弧连接方法不适用于碳纤维材料。要解决碳纤维材料的规模化应用,其与金属材料的焊接难题需要解决。
只有解决金属和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连接问题,才能解决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大规模工业应用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金属和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连接方法,连接接头的抗拉剪切力可达15MPa以上,可完成厚度5mm内金属和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板的连接。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金属和碳纤维复合材料的连接方法,在金属层实施双电极电阻点焊方法,采用铜电极,其接触端直径6-10mm,施加压力为0.8-3kN,电极间距为40-70mm,电极通电电流4-8kA,通电时间200-350ms;
金属和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连接方法,在与碳纤维复合材料接触的金属一侧进行硅烷耦合处理;
金属和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连接方法,1200≤电流(kA)×通电时间(ms)≤2400。
技术说明如下:
金属和碳纤维复合材料的连接方法,在金属层实施双电极电阻点焊方法,采用铜电极,其接触端直径6-10mm,施加压力为0.8-3kN,电极间距为40-70mm,电极通电电流4-8kA,通电时间200-350ms;
由于碳纤维材料不通电,因此需要在金属侧实施双电极以实现通路。电焊选用铜材料。考虑到连接材料金属和碳纤维的强度级别,以及金属板规格、熔点等特性,电极材料与金属板接触端的直径为6-10mm。当直径≤6mm时,不利于导电;当直径≥6mm时,会降低电流密度、不利于在金属板和碳纤维材料之间形成局部的融合点,降低结合强度。因此,优选电极接触端直径是6-10mm。
给电极施加压力是0.8-3kN。
当压力≤0.8kN时,不利于两块板界面处的结合;当压力≥3kN时,会导致结合界面处形成的非晶层或者金属化合物层产生裂纹等缺陷,同样不利于结合质量和抗剪切强度。因此,优选电极压力是0.8-3kN。
电极间距为40-70mm。
电极间距可以控制通电回路的电压和电流密度,从而影响异种材料结合界面处的温度状态。当间距≤40mm时,两个电极受压力点距离太小,会影响界面结合处的受力和温度,影响结合质量;当间距≥70mm时,影响通路的电流状态、以及受力状态,同样不利于结合质量。因此,优选电极间距是40-70mm。
电极通电电流4-8kA。
通电电流直接决定了电流密度,并与通电时间共同决定了金属和碳纤维材料结合处的温度。当电流≤4kA时,不足以熔化结合界面处的碳纤维材料,不能够形成有效焊点;当电流≥8kA时,会显著增加结合界面处的温度,容易造成过热、并降低结合强度。因此,优选电流是4-8kA。
通电时间200-350ms;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家港创博金属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张家港创博金属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6111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