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铁路道岔变轨安全装置及其使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057866.0 | 申请日: | 2018-09-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9460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9 |
发明(设计)人: | 马子领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
主分类号: | B61L5/06 | 分类号: | B61L5/06 |
代理公司: | 郑州豫开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31 | 代理人: | 王金 |
地址: | 450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铁路 道岔 安全装置 及其 使用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铁路道岔变轨安全装置,转辙机处的尖轨包括一对外尖轨和一对内尖轨,铁路道岔变轨安全装置设置于转辙机的锁闭杆相邻的轨枕处,包括相对设置的推杆底板和顶杆底板;顶杆底板固定连接在最近轨枕上,推杆底板固定连接在第二轨枕上或者固定连接在第二轨枕上的感应板底座上;顶杆底板上设有用于限定左内尖轨或右内尖轨位置的顶压机构,推杆底板上设有用于驱动顶压机构的驱动机构,驱动机构与顶压机构传动连接;本发明还公开了上述安全装置的使用方法。本发明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根据转辙机的动作,使左顶杆或右顶杆处于顶压限位状态,在现有锁闭机构失灵时保障左内尖轨或右内尖轨被左顶杆或右顶杆顶压限位,保障铁路的安全运行。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铁路运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铁路道岔变轨技术。
背景技术
目前,道岔外锁闭机构在我国提速铁路线、客运专线和高速铁路线上得到了广泛应用。我国自行研制的道岔外锁闭机构具有结构简单、安全性能高的优点,但也具有一些缺点,道岔锁闭机构一般工作在露天环境,日晒、雨淋,容易锈蚀,加上风吹和列车运行时卷起的尘土、砂石,道岔转辙机工作时容易产生尖轨定位不准确、锁闭机构不能锁紧、铁路信号不能正常开放等故障,影响列车安全准点运行,对正常的铁路运输秩序造成较大影响。
现有的铁路线路上,在轨道之间安装有感应板底座,感应板底座上安装有感应板。铁路变轨处设有一对外尖轨,该对外尖内设有一对内尖轨,外尖轨和内尖轨均支撑在轨枕上,轨枕沿铁路的延伸方向均匀间隔设有多个。铁路一侧安装有转辙机,转辙机配套的锁闭杆位于相邻两个轨枕间并与外锁闭机构相连接,外锁闭机构与两个内尖轨相连接。转辙机动作时,通过动力杆带动两个内尖轨动作,同时锁闭杆带动外锁闭机构动作,当尖轨变轨到位后,外锁闭机构也刚好将尖轨锁死,使尖轨不能移动。锁闭杆附近的轨枕上设有感应板底座。
随着我国铁路高速发展,不仅运行里程越来越长,控制系统也越来越复杂,一旦尖轨变轨结束后,因某种未知原因使得转辙机动力部件突然反向运动了,锁闭机构就会自动打开,使得轨道开始反向移动,这就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
为了增加尖轨工作时的安全系数,本发明在转辙机工作结束、锁闭机构锁死轨道后,提供一套独立的安全系统,保障现有系统出故障时,尖轨依然能正常工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铁路道岔变轨安全装置,在现有锁闭机构失灵时能够保障尖轨正常工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铁路道岔变轨安全装置,转辙机处的尖轨包括一对外尖轨和一对内尖轨,两个内尖轨位于两个外尖轨之间,一对外尖轨包括左外尖轨和右外尖轨,一对内尖轨包括左内尖轨和右内尖轨;
左外尖轨和右外尖轨均固定连接在轨枕上,左内尖轨与左外尖轨紧靠在一起时,右内尖轨与右外尖轨相分离,左内尖轨与右外尖轨形成第一方向道轨,此时火车沿第一方向道轨行驶;右内尖轨与右外尖轨紧靠在一起时,左内尖轨与左外尖轨相分离,右内尖轨与左外尖轨形成第二方向道轨,此时火车沿第二方向道轨行驶;
铁路道岔变轨安全装置设置于转辙机的锁闭杆相邻的轨枕处,包括相对设置的推杆底板和顶杆底板;
与转辙机的锁闭杆相邻的轨枕为最近轨枕,最近轨枕背离锁闭杆一侧相邻的轨枕为第二轨枕;
顶杆底板固定连接在最近轨枕上,推杆底板固定连接在第二轨枕上或者固定连接在第二轨枕上的感应板底座上;
顶杆底板上设有用于限定左内尖轨或右内尖轨位置的顶压机构,推杆底板上设有用于驱动顶压机构的驱动机构,驱动机构与顶压机构传动连接;
左内尖轨与左外尖轨紧靠在一起时,顶压机构将左内尖轨顶压在左外尖轨处;
右内尖轨与右外尖轨紧靠在一起时,顶压机构将右内尖轨顶压在右外尖轨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未经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5786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动车智能上水装置及其上水方法
- 下一篇:空中轨道车辆的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