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改善冷作模具钢共晶碳化物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001267.7 | 申请日: | 2018-08-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558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21 |
发明(设计)人: | 杜思敏;吴铖川;林发驹;涂露寒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先进金属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33/04 | 分类号: | C22C33/04;C22C38/22;C22C38/24;C21D7/13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124 | 代理人: | 梁鑫 |
地址: | 610306 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镇香岛大道1***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共晶碳化物 冷作模具钢 制备 锻造 不均匀分布 均质化处理 热处理过程 不均匀度 钢铁冶金 力学性能 温度区间 轧制过程 质量问题 轧制 变形量 大颗粒 评级图 变形 判定 冶炼 评定 | ||
1.改善冷作模具钢共晶碳化物的制备方法,包括钢的冶炼、均质化处理和锻造或轧制,其特征在于:
a、钢的冶炼采用电炉冶炼+LF精炼+VD真空精炼,化学成分以质量百分数计控制为C:1.45~1.70、Cr:11.00~12.50、Mo:0.40~0.60、V:0.15~0.30;
b、均质化处理的加热温度控制在1130℃±10℃,保温时间控制在8h以上;
c、将经步骤b均质化处理得到的钢锭进行锻造或轧制,锻造过程采用“两轻一重”的直接拔长成型工艺,轧制过程为钢锭出炉后输送到轧机上进行可逆式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善冷作模具钢共晶碳化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化学成分以质量百分数计控制为C:1.45~1.57、Cr:11.00~11.75、Mo:0.40~0.50、V:0.15~0.22。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改善冷作模具钢共晶碳化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均质化处理为红送钢锭至均热炉中,首先使钢锭在600±10℃的炉温条件下保温,然后加热到850±10℃保温,再热到1130±10℃进行保温。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改善冷作模具钢共晶碳化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均质化处理为红送钢锭至均热炉中,并在钢锭放进均热炉前测量其温度T,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按照下述情形进行,
若400℃≤T<600℃,则首先使钢锭在600±10℃的炉温条件下保持1h,然后以≤100℃/h的升温速率将钢锭加热到850±10℃,使钢锭在850±10℃的炉温条件下保持3h以上,然后以≤150℃/h的升温速率将钢锭加热到1130±10℃,使钢锭在1130±10℃的炉温条件下保持8h以上,钢锭在均热炉中的总时间为18~20h;
若T<400℃,则首先使钢锭在600±10℃的炉温条件下保持5h,然后以≤100℃/h的升温速率将钢锭加热到850±10℃,使钢锭在850±10℃的炉温条件下保持3h以上,然后以≤150℃/h的升温速率将钢锭加热到1130±10℃,使钢锭在1130±10℃的炉温条件下保持8h以上,钢锭在均热炉中的总时间为22~24h。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改善冷作模具钢共晶碳化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锻造或轧制过程在不同温度区间控制不同变形量。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改善冷作模具钢共晶碳化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锻造过程采用上下等宽平砧锻造,当钢锭温度在1070℃以上时,道次变形量控制在5%~10%之间,当温度在1070℃~900℃之间时,道次变形量控制在20%~35%之间,当温度在900℃以下时,道次变形量控制在3%~5%之间,终锻温度不低于860℃。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改善冷作模具钢共晶碳化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轧制过程进行六道次可逆式轧制,第一道次轧制温度控制在1070℃以上,钢锭变形压下率控制在10%~15%之间,中间道次轧制温度控制在1070℃~970℃之间,钢锭总变形压下率控制在20%~30%之间,成品道次轧制温度控制在970℃~900℃之间,钢锭变形压下率控制在3%~5%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改善冷作模具钢共晶碳化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轧制过程第一孔的咬入速度为15~25r/min,成品孔的咬入速度不大于10r/min。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改善冷作模具钢共晶碳化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钢锭在轧制之前,检查钢锭是否存在阴阳面或黑根,若存在,则将钢锭重新放进均热炉内,并在1130±10℃的炉温条件下保持1h以上,然后出炉。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改善冷作模具钢共晶碳化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轧机为可逆式轧机,上轧辊直径为760~870mm,下轧辊直径为770~88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先进金属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成都先进金属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01267.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