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燃料点火室式四冲程发动机及燃烧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937288.3 | 申请日: | 2018-08-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2166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21 |
发明(设计)人: | 田华;隆武强;崔靖晨;王洋;张恒;曹建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02B69/04 | 分类号: | F02B69/04;F02D19/08;F02F1/00;F02F1/24;F02M39/00 |
代理公司: | 大连东方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212 | 代理人: | 李馨 |
地址: | 116024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燃料 点火 室式四 冲程 发动机 燃烧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双燃料点火室式四冲程发动机及燃烧控制方法,属于内燃机燃烧领域。在缸盖上设置和/或在进气道上设置第一燃料喷嘴,在缸盖上设置和/或在进气道上设置第二燃料喷嘴,在缸盖上设置点火室,在点火室上设置点火室第二燃料喷嘴和火花塞。点火室与燃烧室有通道相连,火花塞点燃点火室内混合气后,以火焰射流形式触发发动机着火。在缸盖上和进气道上同时装有主燃料喷嘴的状态下,低负荷时,使用缸内直喷主燃料喷嘴供给燃料,提高热效率;中负荷时,进气道主燃料喷嘴供给燃料,降低NOx的生成;高负荷时,进气道主燃料喷嘴和缸内直喷主燃料喷嘴都供给燃料,控制爆震。实现全工况范围内的高效清洁燃烧,优化能源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燃料点火室式四冲程发动机及燃烧控制方法,属于内燃机燃烧领域。
背景技术
为了降低排放,目前努力提高发动机缸内混合气的稀薄程度,火花塞点火效果不佳,尤其是随着缸径的增大,火花塞的点火效果更差。存在冷启动困难,低负荷条件下HC和CO排放高的问题。
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预混合压燃的低温燃烧可以提高发动机的热效率,并降低NOx排放。但预混合压燃的着火正时受环境条件和发动机工况影响,难以可靠控制。另外,其工况范围小,冷启动和低负荷会产生过多的HC和CO,高负荷又会产生爆震。
单一燃料的发动机难以满足能源多元化的需求,而且单一燃料的燃烧特性具有局限性,限制了发动机的性能提升。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燃料点火室式四冲程发动机及燃烧控制方法。通过设置点火室,两种主燃料进气道喷嘴和缸内直喷喷嘴,调整喷射策略等措施,实现点火室式四冲程发动机全工况范围内的高效清洁燃烧,优化能源结构。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燃料点火室式四冲程发动机,包括进气道、排气道和燃烧室,在缸盖上设置缸内直喷第一燃料喷嘴和/或在所述进气道上设置进气道第一燃料喷嘴,在缸盖上设置缸内直喷第二燃料喷嘴和/或在所述进气道上设置进气道第二燃料喷嘴;在缸盖上设置点火室,在点火室上设置点火室第二燃料喷嘴及火花塞,点火室与燃烧室有通道相连。发动机的点火方式是火花塞点燃点火室内混合气,富含活性基的火焰射流从通道喷入燃烧室,触发缸内燃料燃烧。
进一步地,所述点火室结构根据缸盖布置情况设计,所述点火室容积不大于余隙容积的5%;所述点火室与所述燃烧室的通道数至少1个,通道横截面为圆形或入口为圆形出口为面积较小的窄缝形、椭圆形、圆角矩形,通道纵截面采用直筒型、渐缩型、渐扩型或渐缩渐扩型或上述形状互相组合。
进一步地,所述点火室位于气缸盖中心,所述缸内直喷主燃料喷嘴设置在侧面,所述的缸内直喷主燃料喷嘴个数至少为1个;或缸内直喷主燃料喷嘴位于缸盖中心,所述点火室设置在侧面,所述点火室的个数至少为1个。
进一步地,点火室、气缸盖底部、气阀底部、活塞顶面和火力岸以及活塞环接触不到的缸套上部喷有绝热涂层和/或点火室、活塞顶部选择绝热材料,和/或在点火室上设置电加热装置。
进一步地,采用可变气门技术和/或采用废气再循环技术。
进一步地,当主燃料为柴油、醚类、或含有柴油的混合燃料、或含有醚类的混合燃料时,其燃料喷嘴只能选择缸内直喷主燃料喷嘴,压缩比设置为主燃料不能被直接压燃的临界压缩比,进行预混合压燃。
一种双燃料点火室式四冲程发动机的燃烧控制方法,所述发动机在缸盖和进气道上同时装有易雾化的主燃料喷嘴,压缩比设置为主燃料不能被直接压燃的临界压缩比,采用点火室火焰射流点火的预混合压燃方式。或者,依据工况大小进行如下控制:
低负荷时,使用缸内直喷主燃料喷嘴供给燃料;
中负荷时,使用进气道主燃料喷嘴供给燃料;
高负荷时,使用进气道主燃料喷嘴和缸内直喷主燃料喷嘴供给燃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理工大学,未经大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93728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