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车身模态试验的激振器升降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810930177.X | 申请日: | 2018-08-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587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21 |
发明(设计)人: | 王飞;顾灿松;王阳;邓江华;王海洋;陈达亮;霍俊焱;杨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汽研(天津)汽车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M11/24 | 分类号: | F16M11/24;F16H37/12;G01M7/02;G01M17/007 |
代理公司: | 天津滨海科纬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11 | 代理人: | 杨慧玲 |
地址: | 300457 天津市滨海新区开***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升降台面 激振器 基座组件 模态试验 升降平台 升降装置 车身 升降操作 升降机构 摇把 减速换向齿轮 转动升降机构 正反向转动 传动部件 减速齿轮 组件转动 链轮 丝杠 链条 | ||
本发明创造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身模态试验的激振器升降装置,包括基座组件、升降机构和升降台面组件,所述的升降台面组件位于基座组件的上方,所述的升降机构位于升降台面组件与基座组件之间,并与升降台面组件转动连接。本发明创造所述的一种用于车身模态试验的激振器升降装置,可通过转动升降机构中的摇把,将动力通过减速换向齿轮、链轮、链条、丝杠等传动部件传送到升降平台,并通过人对摇把的正反向转动来实现对升降平台的升降操作,减速齿轮使得升降平台在安装有激振器的负载情况下依然能够轻松平稳的实现升降操作,同时提高了调节精度和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创造属于车身模态试验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车身模态试验的激振器升降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模态测试试验是汽车NVH性能开发的一个基础组成部分。汽车模态测试试验涵盖的测试项目较为广泛,按被测样品激励方式进行区分主要分为力锤激励法和激振器激励法。
相比于力锤激励法,激振器激励法在测试过程中可以得到高质量的激励及响应信号,并且能够根据不同的试验需求人为设置特定的激励信号形式等多方面有点。因此在对一些大型、结构复杂、机构具有非线性的样件进行测试时优先选用激振器进行激励。其中车身模态测试试验(整车模态测试、TB车身模态测试、白车身模态测试)是较具代表性的实验项目之一。
车身模态测试过程中,激振器须安装在一个高度可调的台面装置上。目前现有的台面装置主要有几种:1.“螺柱、螺母、台面”的结构形式。需要两人配合,一人抬升安装台面,另一人通过扳手调节螺母在螺柱上的位置来实现螺母所托举的工作台面的高度调节。2.“积木层层搭接”的结构形式,主要通过多种不同厚度的安装块之间层层搭积来实现工作台面的高度调节。
两者在工作台面高度调节的连续性尤其是在高度细微调节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同时在调节过程中测试工程师劳动强度大,直接影响相关测试试验的效率和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在车身模态试验过程中特别需要有一种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对激振器高度进行连续调节,同时又便于人们进行操作的激振器升降装置。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创造旨在提出一种用于车身模态试验的激振器升降装置,以用于改善在车身模态测试过程中现有激振器升降装置存在的高度调节不连续、细微高度调节不便、工作效率低等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创造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用于车身模态试验的激振器升降装置,包括基座组件、升降机构和升降台面组件,所述的升降台面组件位于基座组件的上方,所述的升降机构位于升降台面组件与基座组件之间,并与升降台面组件转动连接;
所述的升降机构包括动力件、减速齿轮组和换向齿轮组,所述的换向齿轮组位于基座组件的上方,并与基座组件转动连接,所述的减速齿轮组位于换向齿轮组与动力件之间,并分别与换向齿轮组与动力件转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基座组件包括基座台、2个滑柱和2个推力轴承,所述的滑柱、推力轴承分别固定在基座台的四个拐角处,所述的滑柱位于在基座台与升降台面组件之间,所述的升降机构通过推力轴承与基座台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基座台为正方形结构,所述的滑柱分别固定在基座台上斜对角的拐角处,且推力轴承分别固定在基座台上另外一对斜对角的拐角处。
进一步的,所述的升降台面组件包括升降座台和2个直线轴承,所述的直线轴承分别固定在升降座台上斜对角的拐角处,所述的滑柱与升降座台通过直线轴承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升降机构还包括2个丝杠,所述的丝杠的一端分别固定在与其相对的推力轴承上,且另一端分别与升降座台通过螺纹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汽研(天津)汽车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中汽研(天津)汽车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93017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黄牛放养用监控装置
- 下一篇:一种交互式旋转上升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