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鉴别福寿螺杂交型的多重PCR检测试剂盒及其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886061.0 | 申请日: | 2018-08-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5001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23 |
发明(设计)人: | 杨倩倩;俞晓平;张蓬军;刘光富;贺超;刘苏汶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计量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Q1/6888 | 分类号: | C12Q1/6888;C12Q1/686;C12N15/11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郑海峰 |
地址: | 310018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鉴别 福寿 杂交 多重 pcr 检测 试剂盒 及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鉴别福寿螺杂交型的多重PCR检测试剂盒及其检测方法。包括由SEQ ID NO.1和SEQ ID NO.2所示引物序列组成的引物对1,以及由SEQ ID NO.3和SEQ ID NO.4所示引物序列组成的引物对2。首先提取小管福寿螺或斑点福寿螺的基因组DNA,以此为模板,使用两组特异引物对在普通PCR试剂体系和程序下进行多重PCR反应,通过凝胶电泳检测,确定福寿螺的杂交型。本方法快速而准确,只需一个PCR反应,便可以鉴别多种不同的杂交型,具有较强的可重复性和稳定性。与酶切和序列分析方法相比,该方法简易而经济,无需复杂的技术步骤和昂贵的试剂,一般技术人员均可操作,是鉴别福寿螺杂交型的理想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快速精准鉴别福寿螺杂交型的多重PCR检测试剂盒及其检测方法,属于生物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福寿螺又名苹果螺,隶属于腹足纲,新进腹足目,瓶螺科,福寿螺属(Pomacea),是世界100种最具威胁的入侵种之一,也是我国首批公布的16种危害极大的外来入侵物种之一。福寿螺原产于南美亚马孙流域,现分布范围广,涉及亚洲、北美洲、欧洲及澳洲的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域。在我国,福寿螺最早于1981年引入广东中山,迄今已入侵扩散30余年,成为南方水稻种植区的一大灾患。据统计,我国每年有上百万公顷的稻田遭受福寿螺不同程度的危害,水稻单产可减少3~5成,高者可达70%。调研数据表明,福寿螺主要在我国北纬30°以南的地域发生,并以每年8~10千米的速度向北扩散。同时,受气候变化、频繁地种苗调运以及域往来等影响,福寿螺的扩散趋势加剧。当前,福寿螺在我国江苏、浙江、湖南、四川、重庆、江西、云南、贵州、福建、广西、广东,海南等省份均有发生。
世界入侵性福寿螺主要包括两种,即小管福寿螺(P.canaliculata)和斑点福寿螺(P.maculata),国内外研究学者基于母系遗传的线粒体基因并结合成螺的解剖学特征等对两种福寿螺进行了种类的鉴别。然而,近期研究表明,小管福寿螺和斑点福寿螺种间并未形成完全的生殖隔离,两种间正反杂交后均可产生F1代,且F1代可与亲本小管福寿螺回交产生回交代群体。已有报道显示,在亚洲国家如日本、韩国、越南、菲律宾均已检测到杂交种群的分布。种间杂交和遗传渐渗导致福寿螺等位基因的交换,而发生生物学性状的改变。例如,斑点福寿螺比小管福寿螺的抗寒性低,在温带国家的较高纬度地区无法定殖,通过与小管福寿螺种间杂交与遗传渐渗,斑点福寿螺提升了抗寒性,扩大了其入侵范围。因而,福寿螺种类中的杂交群体的准确鉴别,将为分析福寿螺进化潜力和发展动态提供理论基础,同时可为制定有效的福寿螺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然而,基于形态特征难以实现福寿螺杂交种的鉴别。现有的福寿螺杂交检测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方法是通过对检测样品EF1α基因片段进行克隆测序,经序列比对后构建系统发育树,根据系统发育关系进行鉴别。该方法通过克隆测序不仅实验步骤繁琐,测序成本高,而且耗时约需5天,不适合大量样本的检测。另一种方法是一种结合PCR和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的技术,进行杂交型的鉴别。其具体操作为对待测样品核EF1α基因片段进行PCR扩增,利用限制性内切酶对扩增产物进行酶切,通过电泳图谱判别。该方法检测约需4~5小时,然而酶切操作易污染,容易出现假阳性,检测的精准度不高。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虽然目前已有一些检测两种福寿螺杂交型的方法和技术,但是尚有不足之处,如检测步骤繁琐,耗时长,精准度不高,检测成本昂贵等。上述这些严重影响了外来入侵福寿螺杂交种群的准确快速鉴别。针对如上情况,有必要建立一套快速精准鉴别小管福寿螺和斑点福寿螺杂交型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鉴别或辅助鉴别福寿螺杂交型的多重PCR检测试剂盒及其检测方法。
本发明所提供的鉴别福寿螺杂交型的多重PCR检测试剂盒,包括如下两对引物对:
(1)由SEQ ID NO.1和SEQ ID NO.2所示引物序列组成的引物对1;
(2)由SEQ ID NO.3和SEQ ID NO.4所示引物序列组成的引物对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计量大学,未经中国计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88606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