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实现对长岩心内发生乳化位置的判断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839768.6 | 申请日: | 2018-07-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5776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9 |
发明(设计)人: | 皮彦夫;刘丽;戴志鹏;孙丽艳;郭轩;刘金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北石油大学 |
主分类号: | E21B43/22 | 分类号: | E21B43/22 |
代理公司: | 大庆知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3115 | 代理人: | 李建华 |
地址: | 163318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实现 岩心 发生 乳化 位置 判断 方法 | ||
一种实现对长岩心内发生乳化位置的判断方法。该方法的主要步骤为:利用短岩心串联的方法,在串联处采出连续相,通过观测连续相的状态,以此作为判断长岩心内相同位置的非连续相是否发生乳化的初步依据,然后根据岩心内乳状液与油/水相混合液压力的差异性,判断长岩心中的油与功能型聚合物溶液发生乳化的具体位置。此方法应用于室内模拟驱替实验中,可以精准地确定岩心内发生乳化的位置,从而能够更加清晰的认识储层中乳状液的分布与变化,对实际矿场试验有更好的指导意义。
技术领域:
本发明隶属于油气田开发提高采收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可以实现对长岩心内发生乳化位置的判断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的大部分油田已经进入了高含水期,功能型聚合物驱已经成为油田高含水后期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技术之一。功能型聚合物的驱油机理是乳化增粘,在岩心驱替过程中,利用储层岩心喉道的剪切作用,生成乳状液。在实际储层孔隙中因为细小孔隙的连通性及孔喉尺寸等影响,导致油水相各自分散、不连续,更多的是以接触点或狭小的接触面方式接触;而常规静态测试中油水相都是整体上连续分布,接触密切充分,更易形成乳状液。目前,在实验室内研究岩心内乳状液生成与分布状态主要使用的是可视化光刻玻璃模型,在人造岩心不可视的条件下,已有的实验方法存在以下缺陷:无法判断岩心中的油与功能型聚合物溶液发生乳化的具体位置。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所提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实现对长岩心内发生乳化的精确判断方法。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利用短岩心串联的方法,在串联处采出连续相,通过观测连续相的状态,以此作为判断长岩心内相同位置的非连续相是否发生乳化的初步依据,然后根据岩心内乳状液与油/水相混合液压力的差异性,判断长岩心中的油与功能型聚合物溶液发生乳化的具体位置。
本发明具体由如下步骤组成:
发明步骤一,选取实际模拟区块,确定相关参数;
即根据实际模拟区块,确定实验所需相关参数,所述相关参数包括岩心渗透率和孔隙度,配制所实际模拟区块的模拟油和指定浓度分子量的功能型聚合物溶液;
发明步骤二:进行串联短岩心稳态法实验,观察衔接处采出液状态与压力确定乳化位置;
即根据发明步骤一确定的岩心参数,将n段长度为L的短岩心模型进行串联,对其进行抽真空,连接实验装置后,在实验要求的温度下,用驱替泵将油和功能型聚合物溶液按照7:3的注入比例同时注入,观察各段采出端采出液的状态;当采出端稳定发现乳状液,将这个采出端记为第x段,记录下第x段至最终段第n 段压力表示数P1x,P1(x+1),…,P1n;若至最终段依旧未发现乳状液,则向后继续串联若干段短岩心,直至稳定采出乳状液,并记录下初次采出乳状液的第x段至最终段第n段压力表示数;
将驱替泵将油和功能型聚合物溶液的注入比例依次改为6:4,5:5,4:6,3:7,重复进行短岩心串联稳态法实验,观察各段采出端采出液的状态,并记录下初次采出乳状液的第x段至最终段第n段压力表示数P2x,P2(x+1),…,P2n;P3x, P3(x+1),…,P3n;P4x,P4(x+1),…,P4n;P5x,P5(x+1),…,P5n;
发明步骤三:进行长岩心稳态法实验确定压力分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北石油大学,未经东北石油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83976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碳酸盐岩油气藏的酸化方法
- 下一篇:分层火驱管柱及其点火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