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孔石墨烯电磁吸波复合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应用在审
| 申请号: | 201810793669.9 | 申请日: | 2018-07-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542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21 |
| 发明(设计)人: | 魏相飞;陈传军;秦素英;丁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皖西学院 |
| 主分类号: | C08L27/06 | 分类号: | C08L27/06;C08L63/00;C08L69/00;C08L71/02;C08L79/08;C08K7/00;C08K3/04;C08J9/08;C08J9/10;C08J9/12;C08J9/14 |
| 代理公司: | 北京旭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67 | 代理人: | 姚自奇;董媛 |
| 地址: | 237012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磁吸波复合材料 多孔石墨 制备 电磁波 复合材料 环氧树脂 石墨烯微片 多孔结构 纳米粒子 发泡剂 组份 吸收率 应用 纳米材料技术 石墨烯片层 二次反射 孔隙率 有效地 波长 孔道 团聚 复合 吸收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孔石墨烯电磁吸波复合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应用,涉及纳米材料技术领域。该多孔石墨烯电磁吸波复合材料,所述复合材料采用多种组份的纳米粒子、环氧树脂、发泡剂与石墨烯微片复合构成,并且该复合材料为多孔结构,同时多孔结构中孔道的孔径为0.5nm‑1.5cm,孔隙率为40%‑80%,所述复合材料对于波长为7GHz‑10GHz的电磁波的吸收率为5%~50%。该多孔石墨烯电磁吸波复合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应用,通过采用多种组份的纳米粒子、环氧树脂、发泡剂与石墨烯微片的组合,经过特殊的制备,使得材料能够对电磁波进行有效地吸收或损耗,减少电磁波二次反射,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石墨烯片层的团聚。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纳米材料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多孔石墨烯电磁吸波复合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背景技术
石墨烯是从石墨材料中剥离出来、由碳原子组成的只有一层原子厚度的二维晶体,石墨烯结构非常稳定,迄今为止,研究者仍未发现石墨烯中有碳原子缺失的情况。石墨烯中各碳原子之间的连接非常柔韧,当施加外部机械力时,碳原子面就弯曲变形,从而使碳原子不必重新排列来适应外力,也就保持了结构稳定。这种稳定的晶格结构使碳原子具有优秀的导电性。石墨烯中的电子在轨道中移动时,不会因晶格缺陷或引入外来原子而发生散射。由于原子间作用力十分强,在常温下,即使周围碳原子发生挤撞,石墨烯中电子受到的干扰也非常小。
电磁波辐射造成了电磁污染、电磁干扰、泄密等棘手问题,妨碍了电子信息工业发展。人们通过吸波材料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在飞机、导弹、坦克、舰艇、仓库等各种武器装备和军事设施上面涂覆吸收材料,就可以吸收侦察电波、衰减反射信号,从而突破敌方雷达的防区,这是反雷达侦察的一种有力手段,减少武器系统遭受红外制导导弹和激光武器袭击的一种方法。也可作为墙面涂料,吸收家用电器发出的电磁辐射。
但现有的吸波材料还是存在缺陷,即电磁波进入到材料内部后,材料不能够对电磁波进行有效地吸收或损耗,容易导致电磁波二次反射。
发明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孔石墨烯电磁吸波复合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应用,具备材料能够对电磁波进行有效地吸收或损耗,减少电磁波二次反射等优点,解决了电磁波进入到材料内部后,材料不能够对电磁波进行有效地吸收或损耗,容易导致电磁波二次反射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过程简单和检测结果明显的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多孔石墨烯电磁吸波复合材料,所述复合材料采用多种组份的纳米粒子、环氧树脂、发泡剂与石墨烯微片复合构成,并且该复合材料为多孔结构,同时多孔结构中孔道的孔径为0.5nm-1.5cm,孔隙率为40%-80%,所述复合材料对于波长为7GHz-10GHz的电磁波的吸收率为5%~50%。
进一步改进的是:所述石墨烯微片中含有Fe3+,并且Fe3+的含量为0.1wt%~80wt%。
进一步改进的是:所述石墨烯微片的厚度为0.34nm~1mm。
进一步改进的是:所述发泡剂与含Fe3+的石墨烯微片的质量比为1/1000~1/0.1,而所述含Fe3+的石墨烯微片与多种组份的纳米粒子的质量比为1/1000~900/1。
进一步改进的是:所述多种组份的纳米粒子由聚氯乙烯、高密度聚乙烯、聚偏氟乙烯、聚四氟乙烯、聚丙烯酸、酚醛树脂、橡胶树脂、聚乙二醇、聚碳酸酯、聚酰亚胺中的任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
进一步改进的是:所述发泡剂包括碳酸盐、H2O2、硅酸钠、碳化硅、碳黑、三氯氟甲烷、正庚烷、十二烷基硫酸钠偶氮二异丁腈、偶氮二甲酸二异丙酯、二偶氮氨基苯、偶氮二甲酸中的任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皖西学院,未经皖西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79366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