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动车辆高压环路检测电路和检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786040.1 | 申请日: | 2018-07-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9433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14 |
发明(设计)人: | 徐童辉;张红涛;张亚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州深澜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54 | 分类号: | G01R31/54;G01R31/55;G01R1/28 |
代理公司: | 41119 郑州睿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崔旭东 |
地址: | 450000 河南省郑州市经***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阻 高压环路 检测 恒流源 电压检测装置 电动车辆 电阻电压 检测电路 控制器 正极 恒流源电流 控制器连接 电阻并联 发送检测 负极连接 寄生电容 恒定的 串联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动车辆高压环路检测电路和检测方法,检测电路包括控制器、恒流源、检测接口、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第一电阻的两端分别与恒流源的正极和负极连接;检测接口用于连接待测高压环路,第二电阻与检测接口串联后与第一电阻并联;控制器连接有用于检测第一电阻电压值的第一电压检测装置和用于检测第二电阻电压值的第二电压检测装置,控制器用于根据第一电阻的电压值和第二电阻的电压值对待测高压环路的状态进行判断。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采用恒流源向电动车辆的高压环路发送检测信号,由于恒流源电流是一个信号强度较强且稳定恒定的信号,不容易受到外界和寄生电容的影响,所以检测的结果更加准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动车辆高压互锁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动车辆高压环路检测电路和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在电动车辆的运行过程中,动力电池的电压大于60V,已超过人体安全电压,因此为了确保车辆的安全性能,不对车辆的人员造成人身伤害,需要对电动车辆的高压环路进行实时监测,判断高压环路的连接是否异常。
高压供电环路的连接完整性是高压环路正常工作的基础,如果高压环路的高压连接插件的连接不牢靠,将会导致高压环路不完整,造成高压环路无法正常工作,严重时会造成拉弧现象,导致高压部件损坏甚至威胁人身安全。
目前的电动车辆上都会设置高压互锁系统,高压互锁系统设置有检测电路,检测电路能够对高压环路的运行数据进行采集,并根据采集到的数据验证高压环路的完整性,如果高压环路连接正常则允许动力电池为高压设备上电,否则禁止动力电池为高压设备上电,从而实现对电动车辆的高压互锁。高压互锁系统中检测电路对高压环路进行检测时,常用的方法有:
(1)模拟电压检测法:该方法是向高压互锁环路的一端输出一路电压信号,在高压互锁环路的另一端进行电压信号幅度检测;这种检测方法容易受输出电位的影响而造成检测结果异常,并且检测所用的电压信号为弱信号,容易受外部干扰,造成检测结果不准。
(2)数字PWM检测法:该方法是向高压互锁环路的一端输出一PWM信号,在高压互锁环路的另一端进行PWM的频率与占空比检测;这种检测方法容易受到线间寄生电容与寄生阻抗的影响造成检测结果不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车辆高压环路检测电路和检测方法,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在对高压环路进行检测时,由于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而造成的检测结果不准确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电动车辆高压环路检测电路,包括控制器、恒流源、检测接口、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所述第一电阻的其中一端连接恒流源的正极,另一端连接恒流源的负极;所述检测接口用于连接待测高压环路,所述第二电阻与检测接口串联后与第一电阻并联;
所述控制器连接有第一电压检测装置和第二电压检测装置,其中第一电压检测装置用于检测第一电阻的电压值,第二电压检测装置用于检测第二电阻的电压值,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第一电阻的电压值和第二电阻的电压值对待测高压环路的状态进行判断。
本发明所提供的技术方案,采用恒流源向电动车辆的高压环路发送检测信号,进而对高压环路的状态进行判断;由于恒流源信号较强,不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并且也不会受到寄生电容的影响,所以检测的结果更加准确。
一种电动车辆高压环路的检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当第一电阻的电压值和第二电阻的电压值之差小于第一设定值时,判断为待测高压环路处于闭合状态;
当第二电阻的电压值为零时,判断为待测高压环路处于断开状态;
否则判断为待测高压环路出现异常。
附图说明
图1为电路实施例中高压环路检测电路的结构原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州深澜动力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郑州深澜动力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78604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