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二值传感器的交通异常事件检测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810784186.2 | 申请日: | 2018-07-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9483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23 |
发明(设计)人: | 李明;张奔牛;李文钊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交通大学;中建新疆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8G1/01 | 分类号: | G08G1/01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恒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5 | 代理人: | 赵荣之 |
地址: | 400074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检测器 传感器 交通异常事件 传感器硬件 检测系统 交通事故检测 异常事件检测 传感器布置 传感器网络 安装方便 管控中心 路面破坏 身份标识 实际道路 组传感器 体积小 车道 高速公路 维护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二值传感器的交通异常事件检测系统,属于交通事故检测技术领域,该方法包含如下步骤:S1:将每三个二值检测器构成一组传感器,将多组的传感器布置在车道的两侧,其中每组的两个二值检测器布置在道路的一侧,剩下一个二值检测器布置到道路的另一侧;S2:根据多组的传感器搭建传感器硬件系统以及传感器网络;S3:设置传感器硬件系统的运行方法;S4:根据管控中心要求,依照身份标识ID提交数据。该设计方法所得到的系统具有体积小、安装方便、对路面破坏小、易于维护等优点。如果在实际道路中大规模地安装使用,将会大大提高高速公路异常事件检测的准确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交通事故检测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基于二值传感器的交通异常事件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交通异常事件检测是高速公路运管部门进行运营管控、路况信息发布和交通诱导的基础,对减少交通事故造成的人身伤亡、财产损失和避免二次交通事故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智能交通技术的发展和交通信息检测手段的增加,利用交通信息检测手段进行异常事件自动识别对于提升高速公路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交通信息是刻画和反映交通状态正常与否的关键,获取交通信息则是交通异常事件识别过程中最为基本和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高速公路这样分布范围广的现场环境,获取交通信息除了要考虑它的直观因素外,还必须考虑它的价格,传输成本等诸多经济因素。研究表明,经典的California算法(又称加州算法)作为评估新交通状态判别算法性能的参考算法,其状态判别原理为:比较相邻检测站间的交通状态参数判别交通状态,主要交通状态参数为占有率。可以看出,利用这个交通状态参数,通过合适的算法就可以实现高速公路交通异常事件的检测。为了提高检测的准确性,检测算法所需要的交通状态参数还可以有交通流量、平均速度等,同样经典的MacMaster算法就需要多个交通状态参数的支持。为了提高高速公路管控水平,各国都在研究更为准确的智能交通异常事件检测算法。这样就对获取交通信息的传感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够获取多个交通状态参数、传输方法灵活、价格低廉成为这种传感器的研究方向。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结构简单、抗干扰能力强、价格低廉的基于二值传感器的交通异常事件检测系统。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基于二值传感器的交通异常事件检测系统,该方法包含如下步骤:
S1:将每三个二值检测器构成一组传感器,将多组的传感器布置在车道的两侧,其中每组的两个二值检测器布置在道路的一侧,剩下一个二值检测器布置到道路的另一侧;
S2:根据多组的传感器搭建传感器硬件系统以及传感器网络;
S3:设置传感器硬件系统的运行方法;
S4:根据管理中心要求,依照身份标识ID提交数据。
进一步,步骤S2中传感器硬件系统包含单片机,每个检测器均连接至所述单片机,并且通过串口TTL或RS232进行通讯,每组传感器设置有独立的身份标识ID。
进一步,步骤S2中传感器网络包含多组的传感器硬件系统,每组传感硬件系统通过无线传输网络连接至管控中心。
进一步,步骤S3具体包含如下步骤:
S31:初始化系统,对寄存器、中间变量、计时器进行清零操作,读取拨码开关数值,设置串口数据传输中的波特率以及管控中心管理软件的身份标识ID;
S32:根据二值检测器电平的状态的变化,并结合二值检测器的位置逻辑关系,获取交通状态参数;
S33:传感器硬件系统与管控中心进行串口数据传输。
进一步,步骤S32具体包含如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交通大学;中建新疆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未经重庆交通大学;中建新疆建工(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78418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