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自噬激活活性的红醇酮类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其制药应用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810661996.9 申请日: 2018-06-25
公开(公告)号: CN108822119B 公开(公告)日: 2020-08-28
发明(设计)人: 武临专;黎林丽;张靖溥;李书芬;江冰娅;张苗青;余利岩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主分类号: C07D491/153 分类号: C07D491/153;C07D498/22;A61P35/00;A61P37/02;A61P31/04;A61P25/28;A61P3/10;A61P17/00;C12P17/18;C12R1/465
代理公司: 北京市诚辉律师事务所 11430 代理人: 唐宁
地址: 100050***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具有 激活 活性 酮类 化合物 制备 方法 及其 制药 应用
【说明书】:

发明涉及一种具有自噬激活活性的红醇酮类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其制药应用。所述红醇酮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如下式(Ⅰ)所示,取代基R1为‑H、‑CH3和‑CO(CH2CH=CHCH3);取代基R2为碳原子数1~5的烷基或支链烷基,以及碳原子数1~5并带有1个羟基取代基的烷基或支链烷基;取代基R源自通式为R‑NH2所示的伯胺化合物。所述红醇酮类化合物具有激活细胞自噬的生物活性。基于该生物活性,将红醇酮类化合物作为药物或药物组合物中的活性成分,用于治疗疾病。所述疾病包括但不限于:肿瘤、病原微生物感染、免疫性疾病、Ⅱ型糖尿病、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及紫外线照射/炎症导致的皮肤损伤或衰老。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药生物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具有自噬激活活性的红醇酮类化合物、其制备方 法及其制药应用。

背景技术

放线菌(actinomycete)是一类重要的微生物,能够产生结构多样和活性丰富的次级代谢产物,其中链 霉素(streptomycin,抗菌药物)、红霉素(erythromycin,抗菌药物)、利福霉素(rifamycin,抗结核病 药物)、雷帕霉素(rapamycin,免疫抑制剂;又称为sirolimus,西罗莫司)和道诺霉素(daunomycin或 daunorubicin,抗肿瘤药物)等已成为重要的临床药物;但是,很多放线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包括新结构化 合物),其生物(或生理)活性和用途仍有待挖掘和发现。

自噬(autophagy)是细胞维持自身生理稳态的一种机制。是细胞中的不被使用组分和受损细胞器被降 解与再利用的一种基本过程。自噬能快速地为细胞提供燃料以应对能量需求(细胞对饥饿的响应);自噬 可以激活免疫反应,降解侵入细胞内的病原微生物;自噬也影响着胚胎发育和细胞变异等。因此,自噬对 细胞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自噬活性必须受到严格控制。

细胞自噬活性异常或失控,会导致人体免疫、病原微生物感染、炎症、肿瘤、心血管病、神经退行性 病等疾病的发生,而自噬活性调节剂(激活或诱导剂,以及抑制剂)也有望成为治疗肿瘤、病原微生物感 染、免疫性疾病、Ⅱ型糖尿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例如帕金森症)等的药物。

细胞自噬对人类皮肤的表皮分化也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皮肤表皮角质细胞的终末分化与细胞自噬具 有相似的机制,例如它们都需要有控制地对胞内细胞器进行降解,表明细胞自噬在表皮分化过程中扮演了 关键角色。已有报道表明细胞自噬信号途径参与了表皮角质细胞的炎症反应,以及细胞自噬的激活能够部 分地通过炎性小体介导的信号途径诱导机体的抗炎症反应。

细胞自噬过程是一个多阶段过程,涉及数十种自噬相关蛋白(ATG)的参与。在细胞启动自噬机制时, 自噬体和自噬溶酶体的形成均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自噬体和自噬溶酶体的形成,与ATG12和LC3B这两 个泛素化复合物系统的形成和运转密切相关。其中,自噬蛋白ATG4b、ATG5和ATG7参与了ATG12和 LC3B这两个泛素化复合物系统的形成。因此,细胞中的自噬蛋白例如ATG4b、ATG5和ATG7等的含量 变化,以及LC3B-II/I的比值或LC3B-II水平的变化(通常将LC3B-II作为自噬体形成的标志蛋白)等, 是检测细胞自噬活性增高或降低的重要指标。P62作为自噬底物的受体,其水平变化再结合LC3B-II水平 的变化,可以作为自噬流是否正常的判断标准。自噬流受阻常出现在一些疾病病理过程中。

细胞的自噬过程受到了上述多种蛋白质和/或蛋白质复合物的调控,影响这些蛋白质和/或蛋白质复合 物功能发挥的小分子化合物就成为自噬活性调节剂(regulator)。例如,由链霉菌(属于放线菌)产生的 雷帕霉素和衣霉素(tunicamycin),已被证实是自噬激活剂(activator,inducer),它们已分别作为药物 新用途(适应症)进行开发研究和生化试剂得到应用。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未经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6199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