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热管理管路的流量测试方法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10621161.0 | 申请日: | 2018-06-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6336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03 |
发明(设计)人: | 陆群;陈殿领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48 | 分类号: | H01M10/48;H01M10/613;H01M10/625;H01M10/66;G01F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德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18 | 代理人: | 张驰;宋志强 |
地址: | 101300 北京市顺义区仁***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动汽车 动力电池 管理 管路 流量 测试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热管理管路的流量测试方法和装置。该方法包括:在热管理管路的冷却液主回路中布置接触式流量计、加热部件和制冷部件,并记录接触式流量计的第一流量读数;在热管理管路的冷却液主回路中拆除接触式流量计、加热部件和制冷部件,在冷却液主回路中布置第一非接触式流量计和调节阀,拆除每个分支管路中的电池包,并在每个分支管路中分别布置水室部件;调节调节阀的开度,以使得第一非接触式流量计的流量读数等于第一流量读数;利用第二非接触式流量计读取每个分支管路中的流量读数。本发明实施方式减少热管理连接部件,结构简单,易于实现,降低时间和物料成本,测量准确度提高,安装空间大且易于操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热管理管路的流量测试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能源短缺、石油危机和环境污染愈演愈烈,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影响,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开发新能源技术。电动汽车作为一种降低石油消耗、低污染、低噪声的新能源汽车,被认为是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恶化的重要途径。
在电动汽车中,动力电池驱动电动机产生动力,因此动力电池的性能及寿命是影响电动汽车性能的关键因素。由于车辆上空间有限,电池在工作中产生大量热量受空间影响而累积,造成各处温度不均而影响电池单体的一致性,从而降低电池充放电循环效率,影响电池的功率和能量发挥,严重时还将导致热失控,影响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热管理技术普遍应用于电动汽车领域,特别应用于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温度管理。热管理技术施加于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上,使得动力电池无论在高温或低温环境下,以及在充放电过程中产生热量的情况下,都能很好地控制或调节动力电池的温度,使得动力电池始终工作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发挥电池的良好性能,起到延长电池使用寿命和增加电池续航里程的作用。
热管理方式基本分为风冷和液冷两种方式。液冷是比风冷更复杂有效的一种热管理方式。由于液冷方式是利用管道中的液体流动来和电池产生热交换,因此,流量在各个电池的热交换中应该保持均匀,这是使得各个电池温度保持均匀和计算流动场热效率均匀性的基础。
在现有技术中,在液冷热管理管道的流量测试中,为了真实模拟实车,一般采用带有动力电池包的接触式流量测试,其缺点至少包括如下几点:
(1)、采用各个电池包搭建的模型进行流量测试,尤其对于并联管路,有多个流量测试点,则其安装接触式流量计众多或安装重复测试次数多,时间和物料成本增加,且其安装接触式流量计的位置空间狭小,不易操作,或根本无法安装接触式流量计,不能准确测出各管道流量。
(2)、按实车方式通常布置电动汽车前机舱热管理部件,其加热或制冷管道及其部件不能省略,增加了部件成本和搭建的复杂性。
(3)、接触式流量计大部分使用安装在管道内部,接触式流量计本身就易形成流量压力损失,不能准确测出管道流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热管理管路的流量测试方法和装置,从而降低时间和物料成本。
一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热管理管路的流量测试方法,所述热管理管路包括冷却液主回路及分别连接到所述冷却液主回路的多个分支管路,每个分支管路中布置有包含水室部件的电池包,该方法包括:
在所述热管理管路的冷却液主回路中布置接触式流量计、加热部件和制冷部件,并记录所述接触式流量计的第一流量读数;
在所述热管理管路的冷却液主回路中拆除所述接触式流量计、加热部件和制冷部件,在所述冷却液主回路中布置第一非接触式流量计和调节阀,拆除每个分支管路中的所述电池包,并在每个分支管路中分别布置水室部件;
调节所述调节阀的开度,以使得所述第一非接触式流量计的流量读数等于所述第一流量读数;
利用第二非接触式流量计读取每个分支管路中的流量读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2116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胶体动力铅酸蓄电池化成工艺
- 下一篇:一种锂电池回收储存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