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止铅蓄电池极板活性物质脱落的微孔防脱剂在审
申请号: | 201810594329.3 | 申请日: | 2018-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474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20 |
发明(设计)人: | 丘焕山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会市恒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4/62 | 分类号: | H01M4/62 |
代理公司: | 合肥中博知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42 | 代理人: | 徐俊杰 |
地址: | 526299 广东省肇庆市四会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孔 防脱 活性物质 制备 极板活性物质 铅蓄电池 预处理 电池活性物质 工作使用 使用寿命 贴合度 粘附性 树脂 改性 极板 贴合 粘附 无毒 安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止铅蓄电池极板活性物质脱落的微孔防脱剂,涉及电池活性物质相关技术领域;本发明制备方法包括:预用微孔防脱剂的制备、预用微孔防脱剂的预处理、预用微孔粘附树脂的改性;本发明制备的微孔防脱剂使用方便,安全无毒,安全性、粘附性和贴合度高,不影响活性物质工作使用,且能保护活性物质有效、牢固的贴合在极板上,降低温度对活性物质影响,延长活性物质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活性物质相关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止铅蓄电池极板活性物质脱落的微孔防脱剂。
背景技术:
铅蓄电池,铅蓄电池的工作电压平稳、使用温度及使用电流范围宽、能充放电数百个循环、贮存性能好(尤其适于干式荷电贮存)、造价较低,因而应用广泛。其体积和重量一直无法获得有效的改善,因此目前最常见还是使用在汽车、摩托车发动之上。铅酸电池最大的改良,则是新近采用高效率氧气重组技术完成水份再生,藉此达到完全密封不需加水的目的,而制成的“免加水电池”其寿命可长达4年。
铅蓄电池的组成:极板、隔板、壳体、电解液、铅连接条、极柱等。
正、负极板分类及构成:极板分正极板和负极板两种,均由栅架和填充在其上的活性物质构成。作用:蓄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电能和化学能的相互转换,就是依靠极板上活性物质和电解液中硫酸的化学反应来实现的。
颜色区分:正极板上的活性物质是二氧化铅(PbO2),呈深棕色;负极板上的活性物质是海绵状纯铅(Pb),呈青灰色。栅架的作用:容纳活性物质并使极板成形。极板组:为增大蓄电池的容量,将多片正、负极板分别并联焊接,组成正、负极板组。安装要求:安装时正负极板相互嵌合,中间插入隔板。在每个单体电池中,负极板的数量总比正极板多一片。
铅蓄电池是汽车上非常重要的装置之一。它为汽车起动提供电源,使汽车电机转动,并供给汽车发动,点火及照明用电。为了使我们的蓄电池使用寿命更长、那么常见问题及排除方法是必不可少的了。
铅蓄电池在使用中会遇到活性物质脱落问题,蓄电池充电电流过大,电解液温度过高,使活性物质膨胀、松软而易于脱落。且汽车行驶中颠簸振动,这在汽车行驶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现实中排除故障的方法是:若沉积物较少时,可清除后继续使用;若沉积物较多时,应更换新极板和电解液。实践证明,极板活性物质的脱落主要发生在蓄电池的放电过程中。
因此在蓄电池的使用中,通过解决蓄电池极板上活性物质脱落,可以降低故障产生及减少新电极板和电解液的更换。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蓄电池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防止铅蓄电池极板活性物质脱落的微孔防脱剂,本发明铅蓄电池极板防止活性物质脱落的防脱剂安全性、粘附性和贴合度高,不影响活性物质工作使用,且能保护活性物质有效、牢固的贴合在极板上,降低温度对活性物质影响,延长活性物质使用寿命。
使用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防止铅蓄电池极板活性物质脱落的微孔防脱剂,微孔防脱剂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预用微孔防脱剂的制备:向水中按比例加入苯乙烯、N-羟甲基丙烯酰胺、聚乙烯醇树脂、纳米微孔剂、引发剂、微晶蜡,充分混合后于超声频率200kHz、输出功率200W下超声处理15-40min,再于微波频率2450MHz、输出功率700W下微波处理10-30min,并于0-5℃环境中静置30-45min,混合均匀后继续微波处理10min,然后于-5-0℃环境中静置15min,混合均匀后再次微波处理10-30min,所得混合液以5℃/min的降温速度降温至0-5℃保温混合1h,随后将混合液固液分离,所得固相用35-40℃温水水洗三次得到白球,最后将白球于60-65℃下真空干燥,即得预用微孔防脱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会市恒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四会市恒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9432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级结构的磷化镍微球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锂离子二次电池活性物质粘合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