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墙片型转动摩擦阻尼器在审
申请号: | 201810580127.3 | 申请日: | 2018-06-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784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19 |
发明(设计)人: | 隋伟宁;董锐;王占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建筑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H9/02 | 分类号: | E04H9/02;E04B1/98 |
代理公司: | 沈阳东大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1109 | 代理人: | 马海芳 |
地址: | 110168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固定铰支座 预紧力螺栓 连接件 阻尼器 铰接 转动摩擦 铰接处 转动件 墙片 柱体 螺栓 垂直柱体 连续矩形 摩擦片 土木工程技术 成套使用 窗下墙体 水平横梁 主体结构 左右两侧 模数化 横梁 开窗 并用 | ||
一种墙片型转动摩擦阻尼器,属于土木工程技术领域。该阻尼器包括转动件、连接件、预紧力螺栓、垂直柱体连接件、柱体侧螺栓、垂直柱体固定铰支座、水平横梁固定铰支座和摩擦片;其中,每两个转动件均通过一个预紧力螺栓铰接,四个转动件形成一个矩形;每两个矩形之间通过连接件连接,连接处均通过预紧力螺栓铰接,铰接处设置有摩擦片;形成的多个连续矩形下部铰接处与横梁上设置的固定铰支座通过预紧力螺栓铰接;多个连续矩形左右两侧铰接处通过连接件与柱体的固定铰支座连接,并用柱体侧螺栓进行铰接。该墙片型转动摩擦阻尼器以窗下墙体的方式与主体结构相连,可避免开窗障碍、开洞障碍等问题,且具有模数化、成套使用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土木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墙片型转动摩擦阻尼器。
背景技术
国家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指出,结构抗震设防标准应该满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要求。传统的结构抗震方法是通过增加结构自身的抗侧力性能来抵御地震作用,即采用增加结构自身的存储、耗散地震能量的能力,如增大柱子的截面尺寸等方法,这是一种被动的、消极的抗震对策,不利于结构选型及建筑业的发展;耗能减震技术是一种现代的建筑抗震技术,它是通过在建筑物的某些部位设置支撑、剪力墙或阻尼器,通过摩擦、弯曲、弹塑性滞回变形来消耗地震能量,减少主体结构的地震反应,从而减轻主体结构的破坏,达到减震的目的。阻尼器作为一种现代的建筑抗震技术,被认为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抗震手段,当在主体结构中布置了阻尼器后,一部分地震能量可以被阻尼器消耗,从而达到保护主体结构的目的。摩擦型阻尼器是金属阻尼器的一种,具有性能稳定、不受环境温度影响、构造简单、造价低廉、易于更换的优点,转动型摩擦阻尼器不受量程限制,在大震作用下,更容易发挥其耗能性能。
目前阻尼器与主体结构的布置方案多采用交叉型、人字型、V字型等方案,这些布置方案虽然有利于阻尼器支撑发挥其耗能性能,但是,阻尼器占据了门窗洞口的较大空间,对于门窗洞口的采光和自由布置非常不利。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的阻尼器布置影响结构自由开窗等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墙片型转动摩擦阻尼器,该墙片型转动摩擦阻尼器在保证发挥阻尼器性能保证能耗的前提下,以窗下墙体的方式与主体结构相连,可避免开窗障碍、开洞障碍等问题。而且,本研究开发的新型阻尼器具有模数化、成套使用等优点。因此,结构布置灵活,适用范围更广。
本发明的一种墙片型转动摩擦阻尼器,包括若干组转动件、若干组连接件、若干个预紧力螺栓、两组垂直柱体连接件、两组柱体侧螺栓、两组垂直柱体固定铰支座、若干组水平横梁固定铰支座和若干组摩擦片;
所述的转动件分为水平转动件和垂直转动件;
所述的水平横梁固定铰支座包括水平横梁两端固定铰支座和水平横梁中间固定铰支座;其中,设置有两组水平横梁两端固定铰支座;
水平转动件和垂直转动件形成一个矩形,矩形中,每两个转动件均通过一个预紧力螺栓铰接,每两个转动件的铰接处均设有摩擦片;
每两个矩形之间的水平方向通过连接件连接,连接处均通过预紧力螺栓铰接,形成多个连续矩形;
同时,多个连续矩形靠近横梁一侧的铰接处与横梁上设置的水平横梁固定铰支座通过预紧力螺栓铰接;多个连续矩形靠近垂直柱体两侧的上部,其铰接处通过垂直柱体连接件与柱体上设置的垂直柱体固定铰支座连接,并用柱体侧螺栓进行铰接。
所述的墙片型转动摩擦阻尼器,垂直柱体连接件与垂直柱体固定铰支座的铰接处还设置有垫片。
所述的垫片是为了填补垂直柱体连接件与垂直柱体固定铰支座的铰接处的空隙。
当所述的墙片型转动摩擦阻尼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除垂直转动件与建筑物的横梁垂直以外,其他杆件均与建筑物的横梁平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建筑大学,未经沈阳建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8012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