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建筑施工质量检测智能定位反馈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579456.6 | 申请日: | 2018-06-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8051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28 |
发明(设计)人: | 霍海娥;汪阳;何秋凤;冯仁康;范宇;黄虹;李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K17/00 | 分类号: | G06K17/00;G06Q10/06;G06Q50/08 |
代理公司: | 重庆萃智邦成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31 | 代理人: | 竺栋;黎志红 |
地址: | 610101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建筑 施工 质量 检测 智能 定位 反馈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建筑施工质量检测智能定位反馈系统,属于建筑施工管理技术领域,包括服务器端、RFID标签和RFID手持端,服务器端与RFID手持端连接,其中服务器端内安装有Revit软件及用以获取由RFID手持端传到服务器端的建筑构件信息并将获取的建筑构件信息与Revit三维模型数据进行匹配的插件;RFID手持端用于接收服务器端的数据,并将数据传递给RFID标签,或者读取RFID标签的数据,并将数据传递给服务器端,再或者对RFID标签写入数据;RFID标签用于储存包含有建筑构件信息的数据文件,本发明能够在实现建筑主体构件信息追踪定位的功能上提高质量信息反馈的准确性,实现各建筑参与方、各专业之间的协同管理,提高工程管理水平与质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施工管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建筑施工质量检测智能定位反馈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超高层建筑、大体量城市综合体等项目越来越多。此类项目功能复杂、技术要求高、时间跨度大、参建单位多,在施工等环节上的协调需要更加高效准确。目前我国大多数建筑工程仍然在使用传统的建筑质量控制方式,即现场与图纸相结合的方式,往往需要不同专业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共同对工程质量进行有效控制,但是,由于这种方式对专业性要求特别高,各专业之间、专业技术人员与项目管理人员之间、建设项目各参与方之间由于专业化程度不同,总会出现沟通不畅、信息传递失真以及质检信息不能顺利下达施工班组等问题,建筑信息无法得到高效利用,项目管理难以实现智能化,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在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资料、报表,数据繁多。传统的结合二维图纸进行施工质量管控的方式中,建筑质量资料管理方法是人工归档和登记台帐,报表统计大都通过手工计算。同时资料的管理过程中不同的人员在输入和统计中产生一定的误差。这些都影响质量管理的有效性,而且传统质量控制信息管理方式的低效也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工程建设质量控制的要求。并且在传统的实际施工质量检测过程中,施工质量检测资料填写的资料人员往往不是质检人员,导致施工质量检测资料的填写时间经常滞后于实际检测时间,而导致原始检测资料遗漏缺失。更有甚者,资料人员在办公室凭空编造验收记录表里的数据,使得工程验收资料毫无依据。
为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加快项目管理进程,目前我国少数建筑工程也用到了“BIM技术+二维码技术”来实现对材料、构件的信息跟踪。该技术需要对构件逐个进行二维码打印,然后将二维码粘贴在相应的构件上,然而存在二维码纸条与构件、材料粘贴不牢以及使用后无法二次利用与回收等缺陷,此外,为了便于后续二维码打印,在进行建模时,就必须将各个构件详细划分,导致建模的工作量成倍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旨在提供一种建筑施工质量检测智能定位反馈系统,能够在实现建筑主体构件信息追踪定位的功能上提高质量信息反馈的准确性,实现各建筑参与方、各专业之间的协同管理,提高工程管理水平与质量,缩短工程建设周期,节约项目管理成本。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建筑施工质量检测智能定位反馈系统,包括RFID标签、服务器端和RFID手持端,所述服务器端与RFID手持端连接,其中
所述RFID标签用于储存包含有建筑构件信息的数据文件;
所述服务器端内安装有Revit软件,该软件中安装有用以获取由RFID手持端传到服务器端的建筑构件信息并将获取的建筑构件信息与Revit三维模型数据进行匹配的专有插件,所述服务器端用于建立建筑构件的BIM模型以及与RFID手持端的数据进行传输和展示;
所述RFID手持端用于接收服务器端的数据,并将数据传递给RFID标签,或者读取RFID标签的数据,并将数据传递给服务器端,再或者对RFID标签写入数据。
进一步限定,所述RFID标签安装在建筑构件内部。这样方便于之后对RFID标签的读取。
进一步限定,所述服务器端通过无线网络与RFID手持端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师范大学,未经四川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7945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