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集成电路陶瓷电路板表面铜-石墨烯复合涂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568111.0 | 申请日: | 2018-06-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1599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24 |
发明(设计)人: | 杨兵;李敬雨;刘琰;吴忠烨;赵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大学 |
主分类号: | C23C14/16 | 分类号: | C23C14/16;C23C14/18;C23C14/32;C23C14/35;C23C14/58;C23C24/04;C23C28/02 |
代理公司: | 42222 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彭劲松 |
地址: | 430072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陶瓷电路板 复合涂层 石墨烯 加厚 过渡金属 制备 集成电路 附着力 多层复合涂层 中频磁控溅射 电弧离子镀 多层过渡层 高导电特性 真空热处理 表面镀铜 工业应用 技术联合 涂层技术 污染问题 冶金结合 电镀铜 高导热 环保型 结合层 扩散层 热扩散 铜镀层 铜涂层 支撑层 渐变 磁控 开发 | ||
1.一种集成电路陶瓷电路板表面铜-石墨烯复合涂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涂层采用梯度层结构,从里到外,由过渡金属M扩散层、过渡金属结合层、过渡金属M/Cu交替多层过渡层、中频磁控Cu支撑层以及铜-石墨烯功能层构成,涂层制备结束后进行真空热处理,最终获得集成电路陶瓷电路板表面铜-石墨烯复合涂层;复合涂层的厚度为53.106-5031.305微米;
所述的过渡金属M扩散层,扩散层深度1-5纳米;所述过渡金属结合层厚度为5-300纳米,晶粒尺度为3-20纳米;所述过渡金属M/Cu交替多层过渡层的调制周期为10-100纳米,其中单层过渡金属M层厚度为5-50纳米,单层Cu厚度为5-50纳米,过渡金属M/Cu交替多层过渡层厚度为100-1000纳米;所述中频磁控Cu支撑层,其厚度范围为3-30微米,晶粒尺度为5-25纳米;所述铜-石墨烯功能层,其厚度范围为50-5000微米,晶粒尺度为5-10微米,石墨烯含量为<5at.%;所述真空热处理,真空度范围为1x10-2Pa~1x10-3Pa,退火温度为500-800℃;所述过渡金属M为Ti、Cr和Zr中的一种。
2.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电路陶瓷电路板表面铜-石墨烯复合涂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由下述步骤依次形成:
(1)在陶瓷电路板表面形成过渡金属M扩散层
真空环境中,首先利用弧光离子源清洗陶瓷电路板表面,随后利用高脉冲电弧离子镀技术对陶瓷电路板进行离子轰击,轰击偏压500-1000V,利用等离子的高温形成过渡金属M扩散层,扩散层深度1-5纳米;所述过渡金属M为Ti、Cr和Zr中的一种;
(2)形成过渡金属结合层
在过渡金属M扩散层的基础上,降低涂层偏压制备过渡金属结合层,沉积偏压50-200V;结合层厚度为5-300纳米,晶粒尺度为3-20纳米;
(3)形成过渡金属M/Cu交替多层过渡层
当结合层制备结束后,开启中频磁控铜靶,制备过渡金属M/Cu交替多层过渡层,过渡金属M/Cu交替多层过渡层的调制周期为10-100纳米,其中单层过渡金属M层厚度为5-50纳米,单层Cu厚度为5-50纳米;过渡金属M/Cu交替多层过渡层提高过渡金属M层和Cu层的结合力,过渡层厚度为100-1000纳米;
(4)形成中频磁控Cu支撑层
过渡金属M/Cu交替多层过渡层制备结束后,关闭电弧靶,制备中频磁控Cu支撑层,当支撑层制备结束后,利用冷喷技术在支撑层上制备铜-石墨烯功能层,其厚度范围为50-5000微米,晶粒尺度为5-10微米,石墨烯含量为<5at.%;
(5)对涂层进行热处理,消除缺陷,提高导电性能和降低应力
当铜-石墨烯功能层制备结束后,在真空中对涂层进行热处理,真空度范围为1x10-2Pa~1x10-3Pa,退火温度为500-80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大学,未经武汉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68111.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