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通量聚吡咯掺杂高聚物导电超滤膜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527776.7 | 申请日: | 2018-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449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06 |
发明(设计)人: | 郝润龙;赵毅;毛星舟;柳苏;童鑫;高海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
主分类号: | B01D67/00 | 分类号: | B01D67/00;B01D69/02;B01D69/06;B01D71/30;B01D71/34;B01D71/42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张文宝 |
地址: | 071003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导电 超滤膜 高聚物 高通量 制备 聚吡咯 平板膜 铸膜液 掺杂 阴极 高分子稳定剂 电导率 氧化剂 表面活性剂 抗污染能力 浸入 纯水通量 海藻酸钠 有机溶剂 吡咯单体 恢复率 截留率 纳滤膜 前体物 刮制 水中 通量 离子 溶解 截留 通电 转化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通量聚吡咯掺杂高聚物导电超滤膜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1)将高分子稳定剂和表面活性剂溶解于有机溶剂中;(2)将高聚物前体物和吡咯单体加入步骤(1)所得溶液中,搅拌;(3)将一定量的氧化剂加入步骤(2)所得溶液中,制成铸膜液;(4)将步骤(3)所得铸膜液刮制出厚度为100~300微米的平板膜;(5)将步骤(4)所得平板膜浸入去离子水中,通过相转化方式得到导电超滤膜。本发明制备的高通量导电超滤膜电导率为0.1‑5S/m,0.2MPa压力下,纯水通量(2740‑3660L/(m2·h)),海藻酸钠的截留率为94%、截留后通量恢复率为74%。该膜可作为阴极使用,通电后,该导电纳滤膜具备了一定的抗污染能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膜分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通量聚吡咯掺杂高聚物导电超滤膜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超滤技术在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用于分离、浓缩、纯化生物制品、食品医药工业中。但目前所用的超滤膜普遍存在通量低和抗污染能力较弱的问题。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随着膜组件的运行,膜表面会发生污染而导致水通量下降,膜性能下降,严重缩短了超滤膜的使用寿命。
为进一步提高超滤膜的膜通量,以及缓解超滤膜的膜污染物问题,近年来有众多学者对超滤膜制备工艺进行了改进,如:吸附改性、共混改性和接枝改性等。其中共混改性由于具有操作简单和易于生产的特点,得到了众多膜生产企业的青睐。在共混改性技术中,又以添加纳米材料与聚合物膜基底材料共混最为常见。所用到的纳米粒子如:纳米二氧化硅、纳米氧化铁、纳米二氧化钛、纳米碳管和石墨烯等。这些无机纳米粒子均可以改善超滤膜的亲水性、机械强度、水通量和抗污染性能,如赵颂等人(CN104624068)提出的利用聚吡咯纳米颗粒共混聚砜、聚醚砜和聚偏氟乙烯等。但需要指出,这些无机纳米粒子在共混过程中存在团聚、颗粒尺寸不均一等问题,因此,如何改进这种直接添加纳米粒子共混方式,来进一步优化制备工艺是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原位生长聚合一体化制备膜溶液的方法,本质上来说,本发明是一种将吡咯单体在膜溶液中进行原位聚合生长并共混于基底膜溶液的一种方式,该方式是一种一步膜溶液成型方法,区别于先合成纳米粒子,而后再共混的方式。这种方式具有操作更加简单、无污染、能耗低、水通量高和抗污染的特性,此外,该超滤膜的另一项重要功能是其具备了一定的导电特性,相较于基底膜,改性后的超滤膜的电导率提高了40倍。相比于专利(CN104624068),本发明的水通量是其的8-10倍,并且具备了导电特性。因此,本发明所制备的导电超滤膜可作为阴极使用,通电后,该导电纳滤膜具备了更强的抗污染特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通量聚吡咯掺杂高聚物导电超滤膜制备方法,依次的主要步骤和工艺为:
(1)首先将高分子稳定剂和表面活性剂溶解于有机溶剂中,搅拌2h;待变成均一溶液后,将一定量的高聚物前体物和吡咯单体(2-10%)加入其中,搅拌12h至完全溶解;而后将一定量的氧化剂加入到前述膜溶液中,待搅拌12h完全溶解后,制成铸膜溶液;
(2)将步骤(1)所得铸膜液利用平板刮膜机在温度为20-30℃,相对湿度为20-50%条件下,于镜面玻璃板上刮制出厚度为100~300微米的平板膜;
(3)待20-40s后,将步骤(2)所得的平板膜协同平板浸入去离子水中,浸没12h至膜从平板上剥离,通过相转化方式得到导电超滤膜。所述相转化方式是将所得平板膜置入相转化溶液中,所述相转化溶液含有氧化剂,所述氧化剂为六水合氯化铁、过硫酸铵、过硫酸氢钾复合盐中的一种,其摩尔浓度为0.1-1mol/L。
所述步骤1中的高分子稳定剂为聚乙烯吡咯烷酮或聚乙二醇中的一种,其质量分数为5-10%;
所述步骤1中的表面活性剂为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或十八烷基硫酸钠中的一种,其质量分数为0.1-0.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北电力大学(保定),未经华北电力大学(保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2777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