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柴烧陶的吸碳裂纹釉料、其制备方法及其制备的陶瓷和陶瓷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494954.0 | 申请日: | 2018-05-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8390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30 |
发明(设计)人: | 孙义渊 | 申请(专利权)人: | 泉州市德化县艾慕陶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3C8/00 | 分类号: | C03C8/00;C04B33/13;C04B33/34;C04B41/86 |
代理公司: | 北京权智天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38 | 代理人: | 刘玉欣 |
地址: | 362500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柴烧陶 裂纹 釉料 制备 方法 及其 陶瓷 | ||
本发明涉及陶土、陶土制备方法、陶瓷和陶瓷制备方法领域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柴烧陶的吸碳裂纹釉料、其制备方法及其制备的陶瓷和陶瓷制备方法,所述釉料,按重量份计,其组分为:高岭土35-42份、纯碱16-22份、球土10-13份、盐1-3份、正长石7-10份、矽酸锆5-7份、冰晶石1-2份和纤维素胶1-2份。釉料中的碳酸钠在柴烧窑的还原氛围中吸附大量的碳元素,而盐和高岭土使得釉面开裂,利用吸碳裂纹釉料制得的陶瓷釉面会形成吸碳和裂纹特征,使陶瓷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陶土、陶土制备方法、陶瓷和陶瓷制备方法领域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用于柴烧陶的吸碳裂纹釉料、其制备方法及其制备的陶瓷和陶瓷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柴烧是一种古老的烧制方法,木材是烧窑最主要的燃料,烧制陶器时罩住瓷胎,将木灰与火隔离开,避免与之直接接触,使产品的釉色面貌保持一致,在釉面上落了灰或在胎体上走了火的痕迹,这在中国古代社会正统的制瓷标准中在技术允许的情况下都是不被欣赏的,认之为“瑕”。然而在现代制瓷、烧制技术极为成功的条件下,一种与传统柴烧审美截然不同的现代陶艺创作“烧制观”在盛行,现代柴烧技法所追求的是木灰烬与土的自然结合。当代柴烧很大程度上即体现在:柴烧烧制作品时不再罩住,意味着对烧成过程中所产生的“弊病”的认可。它的特点是使得木材燃烧所产生的灰烬和火焰直接窜入窑内,与一般的漂亮釉水不同,窑内的落灰自然依附在坯体之上,在高温烤制下形成自然灰釉。现有的柴烧陶表面的颜色和造型较为单一,无法通过丰富的颜色表达瓷器的艺术之美。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柴烧陶的吸碳裂纹釉料、其制备方法及其制备的陶瓷和陶瓷制备方法,釉料中的碳酸钠在柴烧窑的还原氛围中吸附大量的碳元素,而盐和高岭土使得釉面开裂,利用吸碳裂纹釉料制得的陶瓷釉面会形成吸碳和裂纹特征,使陶瓷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用于柴烧陶的吸碳裂纹釉料,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计,其组分为:
高岭土35-42份
纯碱16-22份
球土10-13份
盐1-3份
正长石7-10份
矽酸锆5-7份
冰晶石1-2份
纤维素胶1-2份
在上述的组分中,纯碱的化学成分为碳酸钠,碳酸钠在柴烧窑的还原氛围中吸附大量的碳元素,此外由纯碱提供的氧化钠主要起助熔作用,使釉具有良好的透光性,同时增大膨胀系数,使釉料开裂;盐提供钠离子,同样可以增大膨胀系数;高岭土作为黏土原料,耐火性好,但可塑性较差;球土可塑性好,用于改善高岭土的可塑性;正长石作为溶剂,降低烧成温度,提高机械强度和化学稳定性;矽酸锆其化学稳定性好,因而不受陶瓷烧成气氛的影响,且能显著改善陶瓷的坯釉结合性能,提高陶瓷釉面硬度,平衡高含量的纯碱和高岭土导致的硬度低的影响;冰晶石为助溶剂;纤维素胶主要以硝化纤维素为原料制成的胶剂,能提高釉料的粘结性能,在釉面烧成时的高温下燃烧,使釉面产生微孔,增加碳的附着面积。
在上述组合物中,纯碱的优选含量为18-20份,盐的优选含量为1.5-2.5份,纤维素胶的优选含量为1.3-1.8份。
优选的,用于柴烧陶的吸碳裂纹釉料的组分为:高岭土38份、纯碱19份、球土11份、盐2份、正长石8.5份、矽酸锆6份、冰晶石1.5份和纤维素胶1.5份。
使用上述的用于柴烧陶的吸碳裂纹釉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正长石、矽酸锆和冰晶石分别于洗石机中取出表面污泥、碎屑,并用除铁器除铁,将高岭土和球土通过旋流器去除砂砾杂质,并用除铁器除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泉州市德化县艾慕陶瓷有限公司,未经泉州市德化县艾慕陶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9495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