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使用循环输送工作线的瓶体丝印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810457932.7 | 申请日: | 2018-05-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2161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5 |
发明(设计)人: | 包连红;黄继荣;赵凌西 | 申请(专利权)人: | 台州科迅印刷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41M1/12 | 分类号: | B41M1/12;B41M1/40;B41M5/00;B41M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家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27 | 代理人: | 张安心 |
地址: | 317608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使用 循环 输送 工作 丝印 工艺 | ||
本发明是一种使用循环输送工作线的瓶体丝印工艺,包括以下步骤:上料定位,夹持翻转,装夹、机械手复位,火焰处理,预定位,油墨印刷、刮刀复位,油墨固化,烫金和下料。本发明在传输承印物时采用智能循环线系统,智能循环线系统包括工位循环输送工作线和动子,传输系统重复定位精准(正负10um),动子上的夹具一次夹紧直到完成全部印刷流程后,再松开等待下料或烫金后下料,在一条工位循环输送工作线可安装多个动子,安全可靠噪音低,并提高了套印精度、印刷质量和工作效率,另外故障率也相对较低。本发明采用紫外线或电子束对瓶体上的油墨进行固化,使用中,用3百瓦到4百瓦的led灯固化油墨,即开既亮,有瓶固化时亮,无瓶时不亮,有效节约能源。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丝网印刷技术领域,涉及到一种使用循环输送工作线的瓶体丝印工艺。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现有瓶体丝印机要完成单色或多色丝网印刷,需经机械传送机构,一步一步把瓶子(或其他承印物)从上一个工位搬运到下一个工位,传送过程中因为要经过多次夹紧和松开承印物,光印一色,从上料到下料,就得搬运十几次,经常会出现传输失误,特别是印刷玻璃瓶子时,由于玻璃瓶子具有坚硬和易碎的特性,且碎片边缘锋利无比,当其在搬运过程中掉落,被搬运机构挤压或冲撞,造成瓶体破损崩裂、碎片四溅时,会对机器或人员造成严重的伤害,因此搬运速度不能太快,工作效率低下且故障率高;因为装夹次数多,几十个夹瓶机构按着节拍同时夹紧瓶子,产生很大的噪音;另外现有丝印机采用3千瓦到5千瓦高压汞灯固化方式固化油墨,能耗较高,不符合当前节能减排的环保理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使用循环输送工作线的瓶体丝印工艺。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使用循环输送工作线的瓶体丝印工艺,其包括以下步骤:
a,上料定位:将待印瓶体竖直置放在传送带上,待印瓶体随着传送带向循环输送工作线方向移动,经过上料机械手取瓶位置时,传送带停止工作,待印瓶体静止在取瓶位置;
b,夹持翻转:设置在传送带末端的上料机械手伸出并抱紧待印瓶体,抱紧待印瓶体后,上料机械手退回并翻转瓶体到达循环输送工作线的上方;
c,装夹、机械手复位:循环输送工作线上设置有动子,安装在动子上的夹具打开,当上料机械手将待印瓶体装送到夹具后,夹具夹紧,上料机械手复位;
d,火焰处理:夹具带着待印瓶体随着动子向丝网印版方向移动,设置在机台上的火焰枪喷射高温火焰对待印瓶体进行快速加热,加热时间0.3S~2S,,加热温度为600℃~1500℃;
e,预定位:所述的待印瓶体根据待印区域进行调整位置,为油墨印刷做好准备;
f,油墨印刷、刮刀复位:待印瓶体到达丝网印版的下方,刮刀下压将丝网印版贴紧待印瓶体上,在30-100N的压力下,横向移动丝网印版,走完印刷行程,丝网印版和刮刀退回原位;
g,油墨固化:夹具随着动子继续前移,瓶体到达固化位置,设置在机台上的紫外线或电子束的对瓶体上的油墨进行固化,固化时间为0.3~2S,瓶体上的油墨干燥成膜;
h,下料:印刷完成后,瓶体通过下料机械手从循环输送工作线上撤下瓶体。
在上述的使用循环输送工作线的瓶体丝印工艺中,所述的步骤f和步骤g根据印刷区域的不同进行反复印刷和固化。
在上述的使用循环输送工作线的瓶体丝印工艺中,在所述的步骤g与步骤h之间具有烫金步骤,具体为:所述的夹具随着动子继续前移,瓶体到达烫金位置,设置在机台上的橡胶轮把烫金纸滚压在瓶体的烫金区域完成烫金。
在上述的使用循环输送工作线的瓶体丝印工艺中,所述的步骤a中,在机台上设置有激光位移传感器或者红外线传感器,当其检测到传送带上的待印瓶体后,传送带停止,待印瓶体达到夹持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台州科迅印刷设备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台州科迅印刷设备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5793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