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铅蓄电池正极铅膏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448538.7 | 申请日: | 2018-05-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5085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5 |
发明(设计)人: | 王杜友;陈志平;马铭泽;郭志刚;赵海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能电池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4/62 | 分类号: | H01M4/62;H01M4/57;H01M4/16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24 | 代理人: | 沈金龙 |
地址: | 313100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蓄电池 正极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铅蓄电池正极铅膏及其制备方法。正极铅膏由以下物质组成:以100kg铅粉计,其余成分为,石墨180~220g,涤纶纤维80~90g,硫酸溶液10~12kg,纯水8~10kg。本发明正极铅膏不添加硫酸盐及金属氧化物,以利于固化阶段铅膏由3BS向4BS类型的转化,提高化成后PbO2两种变晶α‑PbO2与β‑PbO2间的比例关系。从而使正极板铅膏活性物质宏观结构具有明显的骨架外貌,使得铅膏的4BS宏观结构通过化成过程保留了下来,并转换成PbO2活性物质的宏观结构,这种具有骨架结构的正极板活性物质软化脱落的速度相对较慢,有着更长的循环寿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铅蓄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铅蓄电池正极铅膏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动力型阀控密封电池(VRLA)普遍采用的是Pb-Ca系列合金,采取的是内化成的极板化成工艺。随着铅钙合金内化成极板电池在动力型电池上的应用,进入到市场上的电池也随之出现了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板栅严重腐蚀断裂,早期容量损失(PCL),循环中早期容量迅速下降,活性物质过早出现软化脱落等等。
日常跟踪发现,市场上动力型Pb-Ca合金板栅电池短期失效现象在电池退货率中占比较高,市场退返电池解剖当中超过50%都表现出正极板铅膏表层泥化、早期容量损失、放电容量严重不足的现象。正极板的劣化,会造成电池容量下降,导致单只电池落后,最终会大大缩短整组电池的使用寿命,以致整个电池组报废。
公开号为CN107887591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提高铅酸蓄电池正极板栅与铅膏结合力的铅膏和膏及制备方法。该方法为将占总质量80~90%的铅粉加入和膏机中,然后加入硫酸8~10%,硫酸亚锡0.1~0.3%,导电纤维0.08~0.10%,胶体石墨0.3~0.5%,硼酸钠0.05~0.15%,氧化锑1.0~1.2%干混8~10min后加去离子水,湿混2min再加余膏,湿混8~10min;逐滴加入占总质量8~10%的硫酸,滴加完毕后搅拌10~12min得到视密度为4.4±0.02g/cm3的铅膏。
公开号为CN102723482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动力型铅酸蓄电池用正极板铅膏配制方法,正极板铅膏配方是:铅粉100kg、短纤维0.10-0.12kg、四氧化三铅30-50kg、锡粉1-3kg、导电石墨1.00-1.50kg、铅酸钡2.00-3.00kg、去离子水10000-13000g、浓度为1.30-1.40g/cm3(25℃)的硫酸8200-7000ml。
任何物质的特性都跟它的物相组成及其结构有关。传统的常规动力型阀控密封电池固化后的正生极板都是以3BS(3PbO·PbSO4·H2O,三碱式硫酸铅)为主要物相的铅膏结构类型。而由此类型铅膏结构化成后的正极板具有较高的初期容量,但电池的循环使用寿命有所欠缺。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铅蓄电池正极铅膏及其制备方法,有利于极板固化阶段铅膏由3BS向4BS(4PbO·PbSO4,四碱式硫酸铅)类型的转化。
一种铅蓄电池正极铅膏,由以下物质组成:以100kg铅粉计,其余成分为,石墨180~220g,涤纶纤维80~90g,硫酸溶液10~12kg,纯水8~10kg。
优选的,所述的铅蓄电池正极铅膏,由以下物质组成:以100kg铅粉计,其余成分为,石墨200g,涤纶纤维85g,硫酸溶液10kg,纯水9.5kg。
优选的,所述铅粉的氧化度为74~80%。
优选的,所述硫酸溶液的密度为1.40g/cm3。
优选的,所述涤纶纤维的长度为2~3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能电池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天能电池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4853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