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马达及马达组装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447632.0 | 申请日: | 2018-05-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7446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7 |
发明(设计)人: | 王禹;大菅祥平;张艺馨;李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2K5/16 | 分类号: | H02K5/16;H02K15/1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李辉 |
地址: | 日本京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马达 组装 方法 | ||
一种马达及马达组装方法,所述马达具有:旋转轴;马达主体;机壳;以及轴承,其中,在机壳的内表面上形成有弹性部件和机壳抵接部,机壳抵接部具有:周向抵接面,其位于机壳的内侧,与轴承在周向上抵接,从而将轴承在周向上限位;以及轴向抵接面,其位于机壳的内侧,与轴承在轴向上抵接,从而将轴承在轴向上限位;在轴承的外表面上形成有朝径向外侧突出的轴承抵接部,该轴承抵接部具有:第一抵接面,其抵接于弹性部件,从而将轴承在周向上限位;第二抵接面,其抵接于周向抵接面,从而将轴承在周向上限位;以及第三抵接面,其抵接于轴向抵接面,从而将轴承在轴向上限位。由此,依靠马达机壳本身的结构就可以方便地将轴承组装并固定于马达机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马达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马达和马达组装方法。
背景技术
轴承作为马达的组成部分,通过轴承固定结构固定于马达的机壳。为了将轴承固定于机壳,作为现有的轴承固定结构,通常通过轴承压圈固定轴承(例如套筒轴承)。采用这种轴承固定结构时,需要的部件数量较多,组装作业繁琐。
应该注意,上面对技术背景的介绍只是为了方便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说明,并方便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而阐述的。不能仅仅因为这些方案在本发明的背景技术部分进行了阐述而认为上述技术方案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指出的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马达和马达组装方法,通过简单的结构实现对轴承的固定。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马达,其具有:
旋转轴,所述旋转轴沿中心轴线延伸;
马达主体,所述马达主体以所述中心轴线为中心,围绕所述旋转轴配置;
机壳,所述机壳在所述马达主体的轴向一侧覆盖所述马达主体;以及
轴承,所述轴承固定于所述机壳的朝向所述马达主体的一侧,并将所述旋转轴支承为能够以所述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
其中,
在所述机壳的内表面上形成有弹性部件和机壳抵接部,所述机壳抵接部具有:
周向抵接面,所述周向抵接面位于所述机壳的内侧,与所述轴承在周向上抵接,从而将所述轴承在周向上限位;以及
轴向抵接面,所述轴向抵接面位于所述机壳的内侧,与所述轴承在轴向上抵接,从而将所述轴承在轴向上限位;
在所述轴承的外表面上形成有朝径向外侧突出的轴承抵接部,所述轴承抵接部具有:
第一抵接面,所述第一抵接面抵接于所述弹性部件,从而将所述轴承在周向上限位;
第二抵接面,所述第二抵接面抵接于所述周向抵接面,从而将所述轴承在周向上限位;以及
第三抵接面,所述第三抵接面抵接于所述轴向抵接面,从而将所述轴承在轴向上限位。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部件和/或所述机壳抵接部由所述机壳的一部分向所述机壳内侧翘起而形成,通过翘起所述机壳的一部分而在所述机壳上形成贯通孔。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部件位于所述机壳的轴向端面,为由所述机壳的一部分沿周向向所述机壳内侧翘起而形成的第一翘起部;所述轴承抵接部包括第一抵接部,所述第一抵接面位于所述第一抵接部的朝向所述第一翘起部的周向一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电产株式会社,未经日本电产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4763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