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BIM和UWB的建筑临边洞口安全管理系统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423421.3 | 申请日: | 2018-05-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152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02 |
发明(设计)人: | 刘占省;孙佳佳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Q50/08 | 分类号: | G06Q50/08;G06F17/50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 代理人: | 沈波 |
地址: | 10012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人员定位 可视化显示模块 安全管理系统 安全预警模块 中央服务器 临边洞口 危险区域 搜救 智能化安全管理 载波通信技术 对比分析 管理系统 人员伤亡 三维定位 三维位置 实时显示 数据耦合 危险报警 有效防范 语音告警 准确位置 智能 预设 提示 工地 施工 分析 | ||
1.一种基于BIM和UWB的临边洞口安全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UWB人员定位模块,中央服务器,可视化显示模块,安全预警模块和智能搜救模块;UWB人员定位模块通过UWB无载波通信技术实现人员三维定位;中央服务器将人员定位信息与BIM模型进行数据耦合,并分析判定人员是否处于危险区域;可视化显示模块实时显示人员在BIM模型中的准确位置;安全预警模块对人员进行危险报警提示;智能搜救模块针对发生意外的人员确定最短营救路线,并显示于BIM模型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BIM和UWB的临边洞口安全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UWB人员定位模块包括人员微标签和若干个微基站;人员微标签设置在人员佩戴的安全帽上,微基站设置在施工现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BIM和UWB的临边洞口安全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中央服务器接收UWB人员定位模块发送的数据,并与已建立的BIM模型进行数据耦合,将人员定位信息链接到BIM模型上;并将预设的临边洞口危险区域与施工人员位置进行比对,判断是否处于危险区域,向安全预警模块反馈信息,发送指令。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BIM和UWB的临边洞口安全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可视化显示模块显示包含临边洞口危险区域的BIM模型、施工人员实时位置和最短营救路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BIM和UWB的临边洞口安全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安全预警模块依照中央服务器的指令,对进入临边洞口危险区域的人员进行报警;安全帽上安装有信号接收器和报警装置,信号接收器用于接收中央服务器反馈的指令,报警装置包括语音报警装置与震动报警装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BIM和UWB的临边洞口安全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智能搜救模块确定通往人员坠落的三维位置的各种路线,并筛选出最短营救路线,节省搜救时间。
7.利用权利要求1所述管理系统进行的一种基于BIM和UWB的临边洞口安全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建立包含临边洞口危险区域的施工场地BIM模型,并根据距离危险中心点距离的远近划分不同的危险程度带;
S2、在安全帽上安装人员微标签,在施工现场安装微基站,通过测距基站与任意测距标签间的不同距离进行人员三维定位;
S3、将人员三维位置及监测信息添加到BIM模型中并进行可视化显示;
S4、智能分析人员所处位置,对处于危险区域的人员进行报警;
S5、施工人员一旦发生意外,显示器立即显示最短营救路线,及时展开搜救;
危险程度带划分为三个等级:危险中心点直径3米范围内的为危险区域,危险中心点直径3到5米范围内的为不安全区域;危险中心点直径5米以外的区域为安全区域;
基站与标签之间通过窄脉冲传输数据,标签发送信号至基站,通过测距基站与任意测距标签间的不同距离进行人员定位,并通过以太网将数据回传至数据处理模块;
施工现场至少包含三个基站,并且三个基站不共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基于BIM和UWB的临边洞口安全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中央服务器通过对比预设的危险区域与人员所处位置,来智能判断人员是否进入危险区域。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基于BIM和UWB的临边洞口安全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可视化显示模块可以实时查看模拟人员在BIM模型中的位置,并在有发生意外时显示最短营救路线。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基于BIM和UWB的临边洞口安全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报警装置包括语音报警与震动报警;危险区域比不安全区域的语音音量和震动强度大,以更好的提示和预警施工人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工业大学,未经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23421.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