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丙烷脱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402705.4 | 申请日: | 2018-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5459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05 |
发明(设计)人: | 龚旭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洛阳市科创石化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23/26 | 分类号: | B01J23/26;B01J37/02;B01J37/10;C07C5/333;C07C11/0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原华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19 | 代理人: | 寿宁;张华辉 |
地址: | 471000 河南省洛阳市洛阳经济***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丙烷 脱氢 催化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丙烷脱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该催化剂以铬复合氧化物为活性组分,与高性能热载体混合,加入粘结剂和改性元素,经混捏、挤条、干燥、焙烧制备而成。各成分质量百分含量依次为:铬复合氧化物55‑80%,高性能热载体10‑30%,改性元素0.1‑10.0%,粘结剂余量。本发明通过合成铬复合氧化物,提高了铬在载体上的分散度,有效提高了活性组分的有效利用率和原料丙烷的转化率;通过金属改性处理提高了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进而提高了丙烯收率;通过高温水蒸气处理,大大降低了载体表面的酸量和酸强度,有效降低了催化剂的结焦和烯烃裂解反应;加入高性能热载体,有效提高了催化剂利用效率,提高了装置生产负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低碳烷烃脱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具体的说,涉及一种丙烷催化脱氢制丙烯的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丙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用于生产聚丙烯、丙烯酸、环氧丙烷和丙烯腈等化工产品。我国丙烯主要来源于石脑油裂解和催化裂化等工艺联产或副产,但随着丙烯消费量的逐年增加,传统的丙烯生产已不能满足需求,因此,丙烷脱氢制丙烯技术快速发展,成为继甲醇制烯烃之后的第三大丙烯来源。
对于铬系丙烷脱氢催化剂,由于现有技术多采用浸渍法在氧化铝载体上负载活性组分,这种方法影响活性组分在氧化铝载体上的担载量和分散度,降低了活性组分的有效利用率,影响催化剂的反应活性和选择性;氧化铝上大量酸中心的存在,导致催化剂快速结焦和烯烃裂解。为此,催化剂常采用碱性金属或其氧化物改性,以减少载体酸量,但这种改性处理,造成了碱性氧化物与氧化铬的强相互作用,从而抑制脱氢活性,导致高价铬不能完全还原而降低了烯烃选择性。丙烷脱氢是强吸热反应,随着反应进行,催化剂床层温度迅速降低而导致反应和再生频繁切换,使得催化剂处理量降低,从而导致装置生产负荷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丙烷脱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该催化剂以铬复合氧化物为活性组分,以钠、钾、铁、钛、钒、锆、锌、铜、镍中的一种或几种为改性元素,提高了催化剂脱氢活性和选择性,同时,在催化剂中加入高性能热载体,提高了催化剂的热容量,使催化剂床层降温速率减缓,延长了反应时间,提高了装置生产负荷。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依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丙烷脱氢催化剂,以铬复合氧化物为活性组分,与高性能热载体混合,加入粘结剂,以钠、钾、铁、钛、钒、锆、锌、铜、镍中的一种或几种为改性元素,经混捏、挤条、干燥、焙烧制备而成。
上述催化剂,各成分的质量百分含量分别为:
进一步,所述铬复合氧化物由铬溶液与含铝、硅、磷中的一种或多种元素的溶液或溶胶混合,通过晶化、焙烧处理得到;所得铬复合氧化物中氧化铬的质量百分含量为15-35%。
进一步,所述高性能热载体为α-氧化铝、氮化硅、碳化硅、二氧化锆、氮化硼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
进一步,所述粘结剂为铝溶胶、硅溶胶、SB粉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丙烷脱氢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制备铬复合氧化物
(1.1)将铬溶液与含铝、硅、磷中的一种或多种元素的溶液或溶胶于50-80℃下混合搅拌均匀,得到混合溶液;其中,铬源为可溶性的铬盐或铬的氧化物,硅源为硅酸钠或硅溶胶,铝源为铝溶胶、硝酸铝、硅铝胶、磷铝胶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
(1.2)将步骤(1.1)制备所得混合溶液在搅拌的条件下加入碱性物质,调节混合溶液PH值为8-10,使溶液变成黏稠的浆液;所述碱性物质为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氨水、乙二胺、六亚甲基四胺中的一种或多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洛阳市科创石化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未经洛阳市科创石化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0270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