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红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394901.1 | 申请日: | 2018-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0221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06 |
发明(设计)人: | 罗凡;龚雪蛟;刘东娜;李兰英;廖长力;尧渝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23F3/14 | 分类号: | A23F3/14;A23F3/06;A23F3/08;A23F3/12 |
代理公司: | 四川力久律师事务所 51221 | 代理人: | 陈明龙 |
地址: | 610066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红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红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萎凋:采摘单芽、一芽一叶茶叶鲜叶,摊放于萎凋槽上,萎凋6-8小时,至鲜叶含水量60-70%;
(2)摇青:摇青2-3次,摇青时间由短到长,摇青转速由低到高,停青时间由短到长;
(3)揉捻:在环境温度15-30℃、空气湿度不低于85%的条件下,将步骤(2)摇青后的茶叶揉捻30-90min;
(4)发酵:发酵过程分成2-3次;
第一次发酵:将步骤(3)揉捻后的茶叶置于筛网发酵槽上,用湿润的纯棉纱布覆盖两层,在28-35℃、湿度≥92%的条件下进行发酵;发酵时间持续4-7小时;发酵过程中注意监测发酵环境空气湿度,使空气湿度保持在92%以上;发酵时间到后,将茶叶取出;
第一次散失水份:将取出的茶叶在25-32℃的条件下,进行第一次烘干,让筛网上的茶叶含水率达到40-57%;
第二次发酵:将第一次散失水份后的茶叶取出,用湿润的纯棉纱布覆盖两层,在25-36℃、湿度≥95%的条件下进行发酵;发酵时间持续3-7小时,发酵过程中注意监测发酵环境湿度,如果空气湿度低于95%,则洒水补充水分,使湿度增加至95%以上;发酵时间到后,将茶叶取出;
如果只发酵两次,则直接进行下步骤(5);
如果有第三次发酵则进行第二次散失水份:将取出的茶叶在25-30℃的条件下,进行第二次烘干,让筛网上的茶叶含水率达到30-45%;
然后,进行第三次发酵:同第二次发酵;
(5)干燥:发酵完成后,将茶叶取出,放于筛网槽上,茶叶厚度为10-20cm,在筛网槽下鼓热风干燥,热风温度控制在30-35℃之间,每隔20-40 min翻动一次,至含水率≤15%;
存放24-72小时后,再将茶叶以80-98℃干燥至含水率4-7%即可,得成品红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红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选择梅占茶树进行采摘。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红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摇青3次,第一次摇3-5分钟,第二次摇青5-10分钟,第三次摇青10-15分钟。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红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在环境温度15-25℃、空气湿度不低于90%的条件下,将摇青后的茶叶揉捻60-90min。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红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第一次发酵:将揉捻后的茶叶置于筛网发酵槽上,用湿润的纯棉纱布覆盖两层,在28-34℃、湿度≥92%的条件下进行发酵;发酵时间持续4-6小时,发酵过程中注意监测发酵环境空气湿度,使空气湿度保持在92%以上;发酵时间到后,将茶叶取出。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红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第一次散失水份:将取出的茶叶在25-30℃的条件下,进行第一次烘干,让筛网上的茶叶含水率达到40-55%。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红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第二次发酵:将第一次散失水份后的茶叶取出,用湿润的纯棉纱布覆盖两层,若茶叶较干,稍微洒水润湿,在25-35℃、湿度≥95%的条件下进行发酵;发酵时间持续3-7小时,发酵过程中注意监测发酵环境湿度,如果空气湿度低于95%,则洒水补充水分,使湿度增加至95%以上;发酵时间到后,将茶叶取出。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红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发酵过程分成三次;
第二次散失水份:将取出的茶叶在25-30℃的条件下,进行第二次烘干,让筛网上的茶叶含水率达到30-40%;
然后,进行第三次发酵,发酵过程中同第二次发酵。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红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中,在第三次发酵完成后,将茶叶取出,放于筛网槽上,茶叶厚度为15-18cm,在筛网槽下鼓热风干燥,热风温度控制在30-35℃之间,每隔25-35min翻动一次,至含水率小于或等于15%。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红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中,存放24-72小时后,再将茶叶在烘干机上以85-95℃温度干燥至含水率5-6%即可,得成品红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未经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94901.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茶叶高效揉捻烘干装置
- 下一篇:降低花香损耗的花茶隔离窨制装置及窨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