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强塑积大于45 GPa·%的汽车用高强韧钢及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362095.X | 申请日: | 2018-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2482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9 |
发明(设计)人: | 宋仁伯;李轩;周乃鹏;李佳佳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C38/04 | 分类号: | C22C38/04;C21D8/02;C22C33/04;C22C38/02;C22C38/06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智普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01 | 代理人: | 皋吉甫 |
地址: | 10008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强塑积 大于 45 gpa 汽车 强韧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强塑积大于45 GPa·%的汽车用高强韧钢及制备方法,其化学成分按质量百分比为:C:0.40~0.60%,Mn:7.5~8.0%,Al:2.5~3.5%,Si:0.1~0.2%,P≤0.02%,S≤0.02%,余量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其制造方法为:原料准备;冶炼;铸造;锻造;热轧;一次退火;冷轧;二次退火。本发明所述的汽车用高强韧钢的密度为6.83~6.94 g/cm3,抗拉强度在960~1052 MPa,强塑积大于45 GPa·%。具有强度与塑性的良好配合,极大地提高了钢的成形性和碰撞吸收能,合金成分简单,热处理方案易控,符合汽车轻量化发展要求,适于钢铁企业常规化、批量化生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高强塑积冷轧汽车用钢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强塑积大于45GPa·%的汽车用高强韧钢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面对汽车保有量增加与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汽车工业在提高安全性、燃油经济性、耐用性和舒适性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苛刻,汽车轻量化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将先进高强钢作为汽车车身结构件的制造材料,可以在保证结构件高安全性的同时大幅度降低零件质量,从而实现汽车的轻量化与节能减排。
实际上,汽车用先进高强度钢最早是上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第一代汽车钢包括主要包含双相钢(DP)、马氏体钢(MART)、复相钢(CP)、IF钢、相变诱发塑性钢(TRIP)等钢种,但是15 GPa·%的强塑积水平无法满足新时代汽车轻量化的要求。第二代汽车钢强塑积可达60 GPa·%,如孪晶诱导塑性钢 (TWIP)、奥氏体不锈钢等,强塑积可达60GPa·%以上,但是其合金含量高、生产工艺控制困难,导致其成本较高,难以实现大规模工业生产。第三代汽车钢以高硬度的马氏体、纳米析出强化的铁素体或是超细晶的铁素体为基体,充分发挥残余奥氏体的TRIP效应和超细晶多相基体组织应力应变协调效应,强塑积在 30GPa·%以上,典型代表钢种包括中锰钢、TRIP钢等。目前,这种高强度、高成形性、高性价比的第三代汽车用钢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专利申请号为201611262468.3的专利公开了一种高强塑积冷轧TRIP钢及其制备方法,经冶炼、热轧、冷轧、预淬火、退火等步骤,冷轧钢板的强塑积可达 25~33GPa·%。专利申请号为201610927995.5的专利公开C:0.1-0.3%,Si:0.3-3.5%,Mn:3.0-15.0%,Al:1.0-3.5%,V,Ti,Nb各≤0.2%成分体系的中锰钢经热轧、淬火+回火、冷轧、退火可以得到屈服强度590~970MPa,抗拉强度 980~1440MPa,总延伸率30~42%,强塑积40GPa·%以上的钢板。
综上所述,目前的的研究成果多依靠高含量的合金元素甚至稀土元素,或者复杂制备工艺来获得理想的高强塑积匹配,但是随着而来的焊接性和成本问题不可忽略。而本发明的实验用钢成分体系仅为Fe、Mn、Al、C等常规元素,成本较低,同时制备工艺简化为传统冷轧+退火,操作简单,得到抗拉强度960~1052 MPa,断后延伸率47.0~56.5%,强塑积45 GPa·%以上,最大达到59 GPa·%的高强韧汽车用钢。满足汽车轻量化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实用价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强塑积大于45 GPa·%的汽车用高强韧钢及其制备方法,通过合理配比合金元素,精确控制组织状态,优化热处理工艺,从而得到密度低、强度高、塑性优良且成形性良好的冷轧汽车钢板。其密度为6.83~6.94 g/cm3,抗拉强度在960~1052MPa,断后延伸率47.0~56.5%,强塑积可达45~59 GPa·%。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设计了一种强塑积大于45 GPa·%的汽车用高强韧钢,化学成分质量百分比分别为:C:0.40~0.60%,Mn:7.5~8.5%,Al:2.5~3.5%, Si:0.1~0.2%,P≤0.02%,S≤0.02%,余量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科技大学,未经北京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6209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