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分布式遥感卫星在审
申请号: | 201810348036.7 | 申请日: | 2018-04-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571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21 |
发明(设计)人: | 刘勇;刘洋;董玉翠;高爽;尹增山;戴媛媛;江新华;吴逸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 |
主分类号: | B64G1/10 | 分类号: | B64G1/10;B64G1/24;H04B7/185;H04N13/20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晟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1313 | 代理人: | 昝沁;李镝的 |
地址: | 201203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遥感单元 遥感卫星 合成孔径 组合模式 服务 申请 | ||
本申请涉及一种分布式遥感卫星,其包括一颗服务星和六颗遥感单元星,且所述服务星和遥感单元星可采用分布式编队模式或合成孔径组合模式。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航天测量与控制领域,具体地,本申请涉及一种分布式遥感卫星。
背景技术
随着航天技术及应用需求发展,单个航天器的复杂度和规模不断攀升,不可避免面临发射困难、研制周期长、成本高、抗毁能力差,以及某些特定空间任务(如全球定位导航、超长基线合成孔径等)无法由单一航天器完成等问题,发展分布式航天器系统成为未来趋势。分布式航天器大致可分为两类:模块级分布式和卫星级分布式。
模块级分布式航天器采用分离飞行的功能模块虚拟组成全功能型大卫星。然而,这种方式耗资过多,技术难度大,系统实现困难,所以,还未有典型的成熟应用。
卫星级分布式航天器应用范围较广,在遥感方面可实现宽视场、立体探测、构成虚拟航天器以增大焦距或扩大有效口径(合成孔径)等目标。其中,利用编队飞行实现光学合成孔径对地遥感,要求相位误差控制达到波长级,所以,其技术难度极大,以至于目前还没有成功案例。
因此,本领域急需一种能够成功且低成本地实现光学合成孔径对地遥感的分布式航天器,尤其是分布式遥感卫星。这种卫星能够在轨自主拼接构成合成孔径成像来提高空间分辨率,从而最大化利用空间资源,提升效能,扩展应用,并为面向应急遥感等迫切任务需求提供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申请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布式遥感卫星,其包括一颗服务星和六颗遥感单元星,且所述服务星和遥感单元星可以根据工作模式需求采用分布式编队模式或合成孔径组合模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下述技术方案。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分布式遥感卫星,其包括一颗服务星和六颗遥感单元星;
其中所述服务星包括合成孔径成像模块、姿态测量与控制模块、数据通信与共享模块、星间网络协议与数据共享平台、分布式测量与通信模块、电磁分离对接模块以及其他模块化组件(太阳能电池、蓄电池、热控组件等);以及
其中所述遥感单元星包括高精度智能载荷模块、姿态测量与控制模块、数据通信与共享模块、星间网络协议与数据共享平台、分布式测量与通信模块、电磁分离对接模块以及其他模块化组件(太阳能电池、蓄电池、激光推进、热控组件等)。
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服务星还可以包括太阳能电池、蓄电池和热控组件。
在本申请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遥感单元星还可以包括太阳能电池、蓄电池、激光推进组件和热控组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在于,其通过分布式卫星技术,实现模块化卫星快速设计、研制和在轨应用,利用低成本卫星系统实现高性能对地遥感系统,在轨自主拼接构成合成孔径成像来提高空间分辨率,最大化利用空间资源、提升效能、扩展应用,为面向应急遥感等迫切任务需求提供解决方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的分布式遥感卫星的分布式编队模式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的分布式遥感卫星的合成孔径组合模式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的遥感单元星产品树图。
图4是本申请的服务星产品树图。
图5是本申请的宽幅成像模式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的多角度立体成像模式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的连续监视工作模式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的合成孔径组合模式的实现方案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未经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4803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植保无人飞机模拟喷雾测试装置
- 下一篇:一种基于伸缩丝杠驱动的空间伸展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