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黄灯两难区风险评估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330018.6 | 申请日: | 2018-04-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7044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31 |
发明(设计)人: | 付川云;刘海玥;夏亮;张亚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8G1/01 | 分类号: | G08G1/01;G08G1/16 |
代理公司: | 成都信博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51200 | 代理人: | 刘凯 |
地址: | 610031 四川省成都市***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黄灯 侧面碰撞 追尾 风险评估 车辆行驶 风险规避 构建 随机性 风险发生概率 风险评估模型 估算模型 交通冲突 理论支撑 临界条件 条件构建 效果提供 行驶参数 行为决策 行为模型 倒计时 可用 停车 行车 采集 量化 冲突 分析 | ||
本发明公开一种黄灯两难区风险评估方法,采集并处理黄灯期间首停车及末行车行驶参数,据此构建黄灯启亮时车辆行驶行为模型;考虑是否存在倒计时条件构建两难区风险评估模型,弥补了现有两难区风险评估方法过于简单的不足,更能客观、准确地评价两难区实际风险;分析确定单车、两车情形下两难区潜在交通冲突类型为追尾和侧面碰撞两种,在此基础上考虑黄灯启亮时车辆行驶行为决策、采用加(减)速度的随机性、以及发生追尾和侧面碰撞冲突的临界条件,构建两难区追尾和侧面碰撞风险发生概率估算模型;该模型可用于量化两难区风险规避措施的效果,即规避两难区追尾或侧面碰撞风险的大小;可为评价两难区风险规避措施的效果提供理论支撑。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交通安全评估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黄灯两难区风险评估方法。
背景技术
黄灯两难区(以下简称两难区)是指信号交叉口进口道上的一段区域,陷入其中的驾驶人面对黄灯信号时将经历选择停车或继续行驶决策的犹豫不决。正因如此,两难区增大了信号交叉口处发生追尾和侧面碰撞事故的可能性。
为应对两难区问题,延长黄灯信号时长、施划黄灯停车提示线、安装黄灯停车警示标志、设置黄灯停车警示灯、布设绿灯信号延长系统、设置黄灯缓行区控制系统、应用车载两难区警示系统等措施相继被提出,并付诸于实践。然而,这些措施的实际效果欠缺评价。究其根本原因,未能准确评价两难区风险。
两难区风险评估是评价两难区风险规避措施效果的关键问题。传统的做法是将黄灯启亮时陷入两难区车辆数作为两难区风险大小的度量指标。该做法是基于这样的假设:无论车辆处于什么位置,陷入两难区的车辆数等于相应的事故概率。然而,两难区风险大小是随着黄灯启亮时车辆位置和速度的不同,以及车辆动力、制动性能的差异而有所不同的。目前,国内外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但尚处于起步阶段,有待深入研究。
近年来,交通信号数字倒计时器(以下简称倒计时)被广泛地安装在我国城市道路信号交叉口处,以秒数的形式显示某一相位的剩余时间,使驾驶人做好准备以面对信号相位的变换。安装倒计时的目的之一是,辅助驾驶人在黄灯启亮时的驾驶行为(选择停车或者继续行驶)决策,避免陷入两难区。因此,倒计时的存在必然引起相位变换时车辆行驶行为发生变化,从而改变两难区分布及其事故风险。由此可见,有倒计时条件下两难区风险评估值得研究。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客观、准确地评价两难区实际风险,能够为评价两难区风险规避措施的效果提供理论支撑的黄灯两难区风险评估方法。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黄灯两难区风险评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采集信号交叉口处视频资料,提取黄灯启亮的时刻、黄灯启亮时直行车道上首停车的速度、刹车灯启亮时刻及其至停车线的距离,以及直行车道上末行车的速度、驶过停车线时刻及其至停车线的距离;
步骤2:建立黄灯启亮时位于两难区车辆的行驶行为模型:
所述两难区指信号交叉口进口道上黄灯启亮时司机选择选择继续行驶或停车的一段区域;式中,PY=1表示黄灯启亮时量车辆选择停车的概率;V表示黄灯启亮时车辆速度;D表示黄灯启亮时车辆至停车线距离;R表示过街行人,R=1表示存在过街行人,R=0表示不存在过街行人;C表示倒计时,C=1表示存在倒计时,C=0表示不存在倒计时;
步骤3:确定位于两难区的目标车发生追尾碰撞风险的概率Pre:
Pre=Pre1+Pre2
式中,Pre1表示目标车和前导车均位于两难区且选择停车时发生追尾碰撞风险的概率;Pre2表示目标车和前导车均位于两难区,目标车选择继续行驶,前导车选择停车时发生追尾碰撞风险的概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交通大学,未经西南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3001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