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近红外技术定性判别小麦是否受热变性的检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316207.8 | 申请日: | 2018-04-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184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24 |
发明(设计)人: | 陆道礼;范明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1/359 | 分类号: | G01N21/359 |
代理公司: | 南京源古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00 | 代理人: | 马晓辉 |
地址: | 212000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定性 变性 受热 小麦粒 近红外技术 水分控制 小麦 近红外光谱图 近红外光谱 绿色环保 模型预测 不变性 后冷却 漫反射 识别率 样品杯 重现性 检测 烘干 准确率 建模 可用 两组 晒干 无损 取出 扫描 保存 | ||
本发明一种近红外技术定性判别小麦是否受热变性的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挑选颗粒饱满的小麦粒若干份,分成AB两组;A组自然晒干,将水分控制在13%以下,分成若干份保存;B组放置于烘箱内,最终水分控制在13%以下,烘干完成后冷却至室温取出;A组定性为不变性组,B组定性为变性组;将AB组若干份小麦粒分别放置于近红外光谱仪的样品杯中,进行漫反射扫描,得到各组小麦粒样品的近红外光谱图,取AB各组中70%的样品用于定性建模,用该模型预测剩余的30%样品,正确识别率达90%以上。本发明可用于判别小麦是否受热变性,具有重现性好、准确率高的优点,对所述对样品具有无损、快速、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绿色环保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小麦是否受热变性的鉴别方法,特别涉及一种应用近红外技术定性判别小麦是否受热变性的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近红外光谱技术(NIR)是 90 年代以来发展最快、最引人注目的分析技术之一。随着 NIR 分析方法的深入应用和发展,已逐渐得到大众的普遍接受和官方的认可。 1978年美国和加大就采用近红外法作为分析小麦蛋白质的标准方法, 1998 年美国材料试验学会制订了近红外光谱测定多元醇(聚亚安酯原材料)中羟值含量的ASTM D6342 标准方法。2003年,在我国也正式实施了近红外光谱方法测定饲料中水分、粗蛋白质、粗纤维、粗脂肪、赖氨酸、蛋氨酸的国家标准 GB/T 188682002。
由于近红外光在常规光纤中有良好的传输特性,且其仪器较简单、分析速度快、非破坏性和样品制备量小、几乎适合各类样品(液体、粘稠体、涂层、粉末和固体)分析、多组分多通道同时测定等特点,成为在线分析仪表中的一枝奇葩。近几年,随着化学计量学、光纤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线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应用于包括农牧、食品、化工、石化、制药、烟草等在内的许多领域,为科研、教学以及生产过程控制提供了一个十分广阔的使用空间。
小麦在收获后水分含量较高,容重较低,达不到小麦储备的质量要求,因此需要对小麦进行有效的烘干,出去其中多余的水分,进而为小麦的安全储存提供可靠的保障。但是在进行小麦烘干的过程中,水分损失速度较快会对小麦的品质产生一定的影响,烘干时间过长、温度过高也会使得小麦受热变性。因此需要对烘干过程中的小麦进行快速检测,实时判断小麦是否受热变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小麦进行快速检测,提供一种应用近红外技术定性判别小麦是否受热变性的检测方法。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近红外技术定性判别小麦是否受热变性的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小麦预处理;挑选颗粒饱满的小麦粒若干份,分成AB两组,A组自然晒干,晒干后水分控制在13%以下。所述若干份为n组,每份小麦粒不低于10g,n≥20;
2、受热反应;将B组小麦粒放置于烘箱内,烘干温度范围为110—140℃,烘干后水分控制在13%以下,烘干冷却后取出;
3、将烘干完成后的AB组小麦粒分别放置于近红外光谱仪的样品杯中,进行漫反射方式扫描,得到各组小麦粒样品的近红外光谱图,将B组定性为受热变性组,A组为非变性组。
进一步的,步骤3中近红外光谱仪用旋转积分球的漫反射方式扫描,其扫描条件为:光谱扫描范围12000~3600cm-1,分辨率:8~2cm-1,扫描次数:32~64次。
本发明开发了一种在不需要复杂技术的情况下快速测定小麦是否受热变性的检测方法,采用近红外测定仪进行对小麦进行测定,准确性高,该方法具有对样品无损、快速、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绿色环保等优点;并且,本发明方法重现性好、准确率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采用KNN判别法对应的波长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大学,未经江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1620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