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植物生根粉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310134.1 | 申请日: | 2018-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080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9 |
发明(设计)人: | 王建东;郑薇;林凡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建东 |
主分类号: | A01N65/03 | 分类号: | A01N65/03;A01N59/02;A01N43/22;A01N37/46;A01P2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3000 江苏省常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生根粉 种植物 制备 二甲基甲酰胺 生长调节物质 分化 五氧化二磷 刺激植物 基因转化 胚性细胞 有丝分裂 愈伤组织 植物细胞 农林业 幼苗 短肽 耐受 胚轴 扦插 五肽 夜温 子叶 肽素 增殖 成活率 移栽 无毒 生根 果树 合成 林木 细胞 花卉 刺激 伤害 恢复 安全 | ||
本发明涉及农林业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植物生根粉的制备方法。本发明以五氧化二磷、二甲基甲酰胺、五肽[H‑Tyr‑Ile‑Tyr‑Thr‑Gln‑OH] 为原料,合成一种磺肽素类短肽生长调节物质,对植物生根具有调节作用,刺激植物林木移栽匡、果树花卉的扦插处细胞的增殖,促进有丝分裂,使愈伤组织恢复和分化,提高成活率,同时刺激胚性细胞的形成,可以正常地分化出子叶、胚轴、根和幼苗,提高植物耐受较高的夜温,也可提高基因转化的效率,其无毒,对植物细胞伤害较小,比较安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林业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植物生根粉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植物根系的生长发育对提高植物的营养吸收能力、生物量的增加及植物品质都有重要的作用,而作为植物根系的促进剂,生根粉被广泛应用于农林业的生产上,在生产中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生根粉是一类高效、广谱、复合型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于植物扦插育苗、播种育苗、苗木移栽、飞机播种及农作物、蔬菜、果树、药用和特种经济植物,能普遍提高育苗造林成活率及明显提高作物产量、质量与抗性的目的。生根粉能够显著促进植物生根,但不同作物都有其最适宜的生根粉浓度,低浓度生根粉溶液对植物生根有着显著促进作用,高浓度的生根粉溶液对植物的生根有着抑制的作用。生根粉对于植物内源激素合成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促进植物的生根能力,提高植物的扦插成活率,同时生根粉可以提高植物一定的抗逆性。近年来,生根粉在植物上有着广泛地应用,如提高林木移栽匡成活率,提高果树、花卉的扦插成活率,特种经济作物和药用植物中也有着很广的应用,近年来,生根粉在农作物上的应用也有着很好的效果。经过生根粉处理后的作物,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相对较高,在其生长尼期其根系活力降低较慢,作物有着显著的增产效果。植物根系的生长发育对提高植物的营养吸收能力、生物量的增加及植物品质都有重要的作用,而作为植物根系的促进剂,生根粉被广泛应用于农林业的生产上,在生产中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目前已有的生根粉主要功能因子多是纯激素类,短时间内虽能刺激作物快速生根,但根系细弱、作物的抗逆性差、品质口感差;长远来讲,长期过量使用激素会使植株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不利于可持续农业的发展。其次,当前生根粉的使用浓度难以控制,容易产生毒害。
综上所述,现如今的生根粉主要存在着以下的缺陷:现如今的生根粉主要是激素类物质,促进作物的产品质量的提高的效率较低,且含有毒素较多,对环境和人体易造成危害。
为此,本发明人提供了一种生根粉的制备方法,以此来解决现如今市场上的生根粉所存在的技术性缺陷的问题,以此来更好的适应于人们的生活生产需求,而这,也将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目前植物生根粉主要是激素类物质,促进作物的产品质量的提高的效率较低,且含有毒素较多,对环境和人体易造成危害的问题,提供一种植物生根粉的制备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所述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植物生根粉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取十二烷基硫酸钠按质量比1:10加入双蒸水,于40~50℃搅拌混合30~50min,再加入十二烷基硫酸钠质量30~40%的亚硒酸钠、十二烷基硫酸钠质量20~30%的抗坏血酸,调节pH至5~5.4,磁力搅拌,再于300W超声振荡20~30min,静置,得静置混合液,取静置混合液按质量比20:0.01~0.03:100加入油菜素内酯、双蒸水混合,于30~45℃保持2~3h,得混合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建东,未经王建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1013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